胸腔积液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
胸膜腔是位于肺和胸壁之间的一个潜在的腔隙。在正常情况下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表面上有一层很薄的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胸膜腔和其中的液体并非处于静止状态,在每一次呼吸周期中胸膜腔形状和压力均有很大变化,使胸腔内液体持续滤出和吸收,并处于动态平衡。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即产生胸腔积液。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胸膜和肺外疾病均可引起胸腔积液。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
(1)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血容量增加、上腔静脉或奇静脉受阻,产生胸腔漏出液。
(2)胸膜通透性增加:如胸膜炎症(肺结核、肺炎)、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胸膜肿瘤(恶性肿瘤转移、间皮瘤)、膈下炎症(膈下脓肿、肝脓肿、急性胰腺炎)等,产生胸腔渗出液。
(3)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如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黏液性水肿等,产生胸腔漏出液。
(4)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癌症淋巴管阻塞、发育性淋巴管引流异常等,产生胸腔渗出液。
(5)损伤:主动脉瘤破裂、食管破裂、胸导管破裂等,产生血胸、脓胸和乳糜胸。
(6)医源性:药物、放射治疗、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液体负荷过大、骨髓移植、中心静脉置管穿破等,都可以引起渗出性或漏出性胸腔积液。
【临床表现】
(1)症状: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伴有胸痛和咳嗽。呼吸困难与胸廓顺应性下降,患侧膈肌受压,纵隔移位,肺容量下降刺激神经反射有关。病因不同其症状有所差别。
(2)体征:与积液量有关。少量积液时,可无明显体征,或可触及胸膜摩擦感及闻及胸膜摩擦音。中至大量积液时,患侧胸廓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局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可伴有气管、纵隔向健侧移位。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1.诊断性胸腔穿刺和胸水检查
对明确积液性质及病因诊断均至关重要,大多数积液的原因通过胸水分析可确定。疑为渗出液必须作胸腔穿刺,如有漏出液病因则避免胸腔穿刺。不能确定时也应做胸腔穿刺抽液检查。
(1)外观:漏出液透明清亮,静置不凝固,比重<1.016~1.018。渗出液多呈草黄色,稍混浊,易有凝块,比重>1.018。血性胸水呈洗肉水样或静脉血样,多见于肿瘤、结核。乳状胸水多为乳糜胸。巧克力色胸水考虑阿米巴肝脓肿破溃入胸腔的可能。黑色胸水可能为曲霉感染。黄绿色胸水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厌氧菌感染胸水常有臭味。
(2)细胞数:胸膜炎症时,胸水中可见各种炎症细胞及增生与退化的间皮细胞。漏出液细胞数常少于100×106/L,淋巴细胞与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的白细胞常超过500×106/L。脓胸时白细胞多达10 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提示为急性炎症;淋巴细胞为主则多为结核性或肿瘤性;寄生虫感染或结缔组织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增多。胸水中红细胞超过5×106/L时,可呈淡红色,多由恶性肿瘤或结核所致。胸腔穿刺损伤血管亦可引起血性胸水,应谨慎鉴别。红细胞超过100×106/L时应考虑创伤、肿瘤。血细胞比容>外周血细胞比容50%以上时为血胸。恶性胸水中有40%~90%可查到恶性肿瘤细胞,反复多次检查可提高检出率。
(3)pH和葡萄糖:正常胸水pH接近7.6。pH降低可见于不同原因的胸腔积液,脓胸、食管破裂、类风湿性积液pH常降低;如pH<7.0仅见于脓胸以及食管破裂所致胸腔积液。结核性和恶性积液也可降低。
(4)病原体胸水涂片查找细菌及培养,有助于病原诊断。
(5)蛋白质:渗出液的蛋白含量较高(>30g/L),胸水/血清比值>0.5。漏出液蛋白含量较低(<30g/L),以清蛋白为主,黏蛋白试验阴性。
(6)类脂乳糜胸的胸水呈乳状混浊,离心后不沉淀,苏丹Ⅲ染成红色;甘油三酯含量>1.24mmol/L,胆固醇不高,脂蛋白电泳可显示乳糜微粒,多见于胸导管破裂。假性乳糜胸的胸水呈淡黄或暗褐色,含有胆固醇结晶及大量退变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胆固醇多>5.18mmol/L,甘油三酯含量正常。与陈旧性积液胆固醇积聚有关,见于陈旧性结核性胸膜炎、恶性胸水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腔积液等。
(7)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增高,>200U/L,且胸水/血清LDH比值>0.6。LDH活性是反映胸膜炎症程度的指标,其值越高,表明炎症越明显。LDH>500U/L常提示为恶性肿瘤或胸水已并发细菌感染。
(8)免疫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联合检测多种标志物,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2.X线检查
其改变与积液量和是否有包裹或粘连有关。极小量的游离性胸腔积液,胸部X线片仅见肋膈角变钝;积液量增多时显示有向外侧、向上的弧形上缘的积液影。平卧时积液散开,使整个肺野透亮度降低。大量积液时患侧胸部致密影,气管和纵隔推向健侧。包裹性积液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动,边缘光滑饱满,多局限于叶间或肺与膈之间。肺底积液可仅有膈肌升高或形状的改变。CT检查可显示少量的胸腔积液、肺内病变、胸膜间皮瘤、胸内转移性肿瘤、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等病变,有助于病因诊断。
3.超声检查
超声探测胸腔积液的灵敏度高,定位准确。临床用于估计胸腔积液的深度和积液量,协助胸腔穿刺定位。B超引导下胸腔穿刺用于包裹性和少量的胸腔积液。
4.胸膜活检
经皮闭式胸膜活检对胸腔积液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CT或B超引导下活检可提高成功率。脓胸或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作胸膜活检。
5.胸腔镜或开胸活检
对上述检查不能确诊者,必要时可经胸腔镜或剖胸直视下活检。
6.支气管镜
对有咯血或疑有气道阻塞者可行此项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腔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分3个步骤。
1.确定有无胸腔积液
中量以上的胸腔积液诊断不难,症状和体征均较明显。少量积液仅表现肋膈角变钝,有时易与胸膜粘连混淆,可行患侧卧位胸片,液体可散开于肺外带。体征上需与胸膜增厚鉴别,胸膜增厚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但往往伴有胸廓扁平或塌陷,肋间隙变窄,气管向患侧移位,语音传导增强等体征。B超、CT等检查可确定有无胸腔积液。
2.区别漏出液和渗出液
诊断性胸腔穿刺可区别积液的性质。漏出液外观清澈透明,无色或浅黄色,不凝固;而渗出液外观颜色深,呈透明或混浊的草黄或棕黄色,或血性,可自行凝固。两者划分标准多根据比重(以1.018为界)、蛋白质含量(以30g/L为界)、细胞数(以500×106/L为界),小于以上界限为漏出液,反之为渗出液,但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目前多根据Light标准,尤其对蛋白质浓度在25~35g/L者,符合以下任何1条可诊断为渗出液;①胸腔积液/血清蛋白比例>0.5。②胸腔积液/血清LDH比例>0.6。③胸腔积液LDH水平大于血清正常值高限的2/3。此外,诊断渗出液的指标还有胸腔积液胆固醇浓度>1.56mmol/L,胸腔积液/血清胆红素比例>0.6,血清/胸腔积液清蛋白梯度<12g/L。有些积液难以确切地划入漏出液或渗出液,见于恶性胸腔积液,系由于多种机制参与积液的形成。
3.寻找胸腔积液的病因
漏出液常见病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多为双侧胸腔积液,积液量右侧多于左侧。强烈利尿可引起假性渗出液。肝硬化胸腔积液多伴有腹水。肾病综合征胸腔积液多为双侧,可表现为肺底积液。低蛋白血症的胸腔积液多伴有全身水肿。腹膜透析胸腔积液类似于腹透液,葡萄糖高,蛋白质<1.0g/L。如不符合以上特点,或伴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应行诊断性胸腔穿刺。
【治疗】
胸腔积液为胸部或全身疾病的一部分,病因治疗尤为重要。
1.结核性胸膜炎
参见有关章节。
2.类肺炎性胸腔积液和脓胸
前者一般积液量少,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可吸收,积液多者应胸腔穿刺抽液,胸水pH<7.2应肋间插管引流。
脓胸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胸腔积液及促使肺复张,恢复肺功能。抗菌药物要足量,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持续用药2周以上,防止脓胸复发,急性期联合抗厌氧菌的药物,全身及胸腔内给药。引流是脓胸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反复抽脓或闭式引流。慢性脓胸应改进原有的脓腔引流,也可考虑外科胸膜剥脱术等治疗。此外,一般支持治疗亦相当重要,应给予高能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
3.恶性胸腔积液
儿童少见,治疗措施视原发病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