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操作与临床意义
(一)脑电图操作
(1)脑电图检查前清洗头发,前一天停用镇静定眠药。
(2)电极:头皮电极以盘状电极效果最好。
(3)电极位置: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先用皮尺测量两条基线,一为鼻额缝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连线,另一为双耳前窝的左右连线。双侧参考电极置于左右耳垂(A1,A2),新生儿和婴儿可置于双侧乳突(M1,M2)。测量时应用标志笔在头皮上点出电极位置。测量后用70%酒精或丙酮充分去脂后,用导电胶将盘状电极一一粘于正确位置上。长期监测脑电图除用导电胶外,加用火胶固定电极。电极安放完毕测头皮电极间阻抗,应小于5kΩ,而且各电极阻抗应基本匹配。
(4)导联:每一个放大器有两个输入端。有两种基本导联。
(5)放大器:有4项主要功能。①敏感性:输入电压和波幅之比,单位为μV/mm。国际通用敏感性为10μV/mm或7μV/mm;②时间常数:输入电压通过放大器后衰减63%所需的时间。国际通用0.3s。③高频滤波:又称低通滤波。国际通用75Hz,即大于75Hz的频率通过放大器后明显衰减。改变放大器参数来消除伪迹是错误的,因可以导致波形、波幅失真。④交流滤波:仅使50Hz或60Hz电流(视输入电源周期数而定)明显衰减。国际脑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会规定尽量不用交流滤波。但目前国内受脑电图室设备的限制,可以用交流滤波。
(6)记录速度:用记录纸的脑电图仪纸速应为每秒30mm。用荧光屏扫描显示的脑电图仪,在具备自动测量频率条件下扫描速度可变,仍以每30mm相当1s为宜。
(7)检查程序:常规脑电图记录时间不应少于30min,睡眠监测至少应包括1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录像脑电图监测最好监测到与过去发作完全相同的1次发作。在描记中患者任何动作均应及时记录于记录纸上,尤其出现发作时更应详细记录。
(二)临床意义
脑电图所描记的脑部活动图形,不仅能说明脑部本身疾病,如癫痫、肿瘤、外伤及变性病等所造成的局限或弥散的病理表现,而且对脑外疾病如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及中毒等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变化也有诊断价值。
(1)癫痫:由于癫痫在发作时脑电图可以准确地记录出散在性慢波、棘波或不规则棘波,因此对于诊断癫痫,脑电图检查十分准确,且脑电图对抗癫痫药的停药具有指导作用。
(2)精神性疾病:为了确诊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异常等,可做脑电图检查,排除包括癫痫在内的脑部其他疾患。
(3)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