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操作要点
(一)胸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概述】
胸腔穿刺用于诊断和治疗胸腔积液、脓胸、气胸等。
【适应证】
胸腔积液、脓胸、气胸等。
【禁忌证】
患者病情危重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操作。
【操作前准备】
术前应仔细检查胸部,触摸气管位置,了解纵隔偏移情况,叩出实音或鼓音范围。对局限性积液,必要时尚需做X线或B超检查。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决定穿刺部位。
【操作程序】
全胸腔积液时,一般在肩胛角下第7~8肋间或腋中线的第5~6肋间。对张力性气胸,穿刺点应选在第2肋间锁骨中线外侧,距胸骨外缘约3~4cm处,以免伤及胸廓内血管。
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局部浸润麻醉皮肤、肋间隙及胸膜,根据患者胸壁的厚度,选择16~18号穿刺针,接在装有三通开关的注射器上(或在穿刺针与注射之间接一橡皮管,穿刺与更换注射器时,用血管钳夹住橡皮管,抽吸时放松)。穿刺时可将皮肤向上或向下推移,如此待穿刺完毕后皮肤复原位时,皮肤的针孔与深部组织不是直线,可避免感染由针孔播散。穿刺针进入皮肤后,沿肋骨的上缘刺入,以免损伤肋间血管,进入胸腔后,有阻力突然消失或穿破薄膜的感觉。如抽吸费力或抽出物为血性泡沫液体,可能穿入肺组织,应将穿刺针退出少许。如患者发生咳嗽不止或胸部不适、气促、心悸等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穿刺,并让患者躺平休息和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有虚脱者可注射肾上腺素或其他药物。
抽液量随穿刺目的而定,以诊断为目的者50~200mL,有时10mL的血性液体,亦足够作为病理检查胸膜肿瘤之用;以减压为目的者,抽液量以气管复位或呼吸正常为准则,但一般不超过1000mL。抽出的液体应常规进行化验检查,必要时送细菌学或细胞学检查。
【注意事项】
手术中由助手用血管钳靠近胸壁夹持穿刺针,防止针头摆动而损伤肺组织。抽液后,除了为诊断目的的者外,通常不宜注入空气。张力性气胸需持续减压者,可将夹持穿朝针的血管钳固定在胸壁上,再接以水封瓶作胸腔闭式引流急救室。穿刺针的前端可缚扎一橡胶指套,指套的末端斜行剪一小口(0.5~1cm)随呼吸压力的变化,指套将起活瓣作用。不但方法简便,而且效果较好。
术毕静卧,严密观察病员反应,若再次穿刺时,则应另选穿刺点,以免胸腔感染经同针道扩展至胸壁软组织中。
【并发症及其防治】
(1)出血:术中注意仔细操作,避免损伤肋间血管和其他邻近脏器。
(2)气胸:注意避免进针过深,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常有很大帮助。
(二)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规程
【概述】
胸腔引流术用于排除胸腔内的液体及气体,维持膜腔内负压,使肺保待在膨胀状态。手术可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
【适应证】
(1)早期脓胸。此时纵隔尚未固定,用胸腔穿刺抽脓不能彻底引流或脓液生长过速者。
(2)小儿脓胸不便于反复胸腔穿刺抽脓者。
(3)用穿刺排气无法控制的张力性气胸或反复发作的气胸。
(4)胸内手术后需引流胸腔内积气和渗出液者。
(5)纵隔或心脏手术需引流纵隔或心包腔者。
【禁忌证】
结核性脓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易形成经久不愈的胸壁窦道,应视为相对禁忌症;凝血障碍,为得到有效纠正的;肝性胸腔积液;患者处于疾病终末期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操作。
【操作前准备】
依病情轻重患者可采取坐位、半坐位,如病情难以配合的亦可平卧位下进行,躯干略转向对侧,上肢抬高垫放于头部。
【操作过程】
在张力性气胸,引流的主要目的是排气,引流位置以胸腔上部为宜,通常在第2肋间锁骨中线附近,但目前为考虑美容及减少肌肉损伤,多取安全三角(背阔肌为前缘,胸大肌为外侧缘,底边为过乳头水平做一横条为底边,顶点为腋窝)为宜;如系脓胸,引流位置一般在腋后、中线之间脓腔的低垂部,但不宜取位过后,以免睡时压迫引流。
引流的方法有两种,即肋间插管法和肋骨切除插管法。
1.肋间插管法
此法操作简单,最为常用。可在病室内进行,适用于小儿及抢救。应先行穿刺,确定引流位置无误后,再行插管。选择粗细合适,前端可修剪成鸭嘴形,并在断端稍下剪1~2个侧孔作为引流管(目前多用成型制品)。用丝线做好插入体内长度的标志,一般末端侧孔距皮缘至少5cm为宜。用2%利多卡因溶液10mL,在所选定引流的肋间做局部浸润麻醉,并封闭上、下肋骨边缘的骨膜。在预定插入引流管部位做一皮肤小切口。止血钳钝性分离经切口沿肋上缘或稍上方刺入胸膜腔。插管前先用血管钳将引流管远端夹住,止血钳送引流管入胸内(或可使用套管装置置入)。在将引流管送入胸腔后,用手固定引流管缓慢退出止血钳,必须注意勿将引流管带出。调整引流管至预定标志处。利用皮肤切口的缝线缚扎引流管,以防脱出。连接引流管于水封瓶后,将血管钳放开。
如为排气、排液双重目的,可在胸壁上下部同时插管,亦可在腋中线上第4或第5肋间隙插管,方法如前述。同时插入两根引流管时,可在引流管的远端另连一Y形管,由一较粗的橡皮管连接在床旁水封瓶上。
2.肋骨切除插管法
此法插入较粗的引流管,适用于脓液较黏稠的患者,沿选定肋骨方向做长达5~6cm的切口,顺肌肉纤维方向分开胸壁各层肌肉,显露肋骨,顺肋骨方向切开骨膜4~5cm剥离骨膜,切除肋骨约4cm。贯穿结扎肋间血管及神经。先用注射针经肋骨床做试探性穿刺。确认脓腔无误后,再将其切开。注意患者有无心悸、呼吸困难、发绀等反应。当胸膜粘连不多、纵隔尚未固定时,往往出现上述症状,则应尽速插入引流管。接连水封瓶,缝闭切口,终止手术。若切开胸腔后患者无不良的反应,则可尽量吸出,用手指探查脓腔,分离多房性脓胸,并选定适当位置,安放引流管,所用的引流管,可选内径32FR或更粗大,韧度适当的硅胶管,内端剪成鸭嘴形及1~2侧孔,以利引流。切口各层松松缝合,敷以凡士林纱布,敷料用胶布固定后再包扎,水封瓶的装置:简单的装置为一广口瓶及一紧密的橡瓶塞,从瓶塞穿过长、短两根玻璃管。接引流管的长管的下端没于瓶内液面下,上端接引流管,短管上端与外界相通,下端则以刚穿过瓶塞为度,水封瓶的位置低于胸腔,这样胸腔内的气体的渗出液可以不断引流至瓶内。当胸腔压力变低时,液面则沿长管上升,隔绝外界空气逸入,以维持肺脏膨张。只要引流管通畅,即可见玻璃管中水柱随呼吸运动上、下波动。根据瓶内液面的上升情况,尚可测出单位时间内的引流量。有时为了收集标本,观察引流物性质,可再加一密封引流瓶。如果需要持续胸腔负压吸引。则可连以恒压吸引装置。目前国内均使用一次性无菌引流瓶,分单腔瓶和多腔瓶(适用于提供稳定的负压吸引)。
【注意事项】
术中切勿排液排气过快,以免造成复张性肺水肿等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手术后经常注意引流情况,观察引流物性质和排出量。必要时行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了解肺脏膨胀情况。如系脓胸一般于1~2周后,肺脏已逐渐复张,粘连形成,脓腔缩小,则可剪短引流管改为开放引流。若脓液过稠,引流不畅或遗有较大脓腔时,则应考虑行开放引流术。如系气胸,于1~2周后仍有气体不断外逸,表明有支气管胸膜瘘形成,宜及早考虑开胸探查,因为引流查管时间过长,亦常引起胸腔感染。
【并发症及其防治】
(1)出血:术中注意仔细操作,避免损伤肋间血管和其他邻近脏器。
(2)气胸:注意避免进针过深,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常有很大帮助。
(3)复张性肺水肿:切勿过快排液排气,控制单位时间内排液排气量及速度。对于大量积液、积气患者,可分多次开放引流装置,待稳定后再改成持续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