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腹外疝
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疝多发生在腹部,分为腹内疝和腹外疝,腹外疝比较多见。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
(一)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
【临床类型和发病特点】
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占腹股沟疝的85%~95%,疝囊经过腹股沟管内环(深环)突出,向内、下、前方经过腹股沟管,再经腹股沟管外环(皮下环、浅环),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Direct Inguinal Hernia)占总发病率的5%~15%,经直疝三角区直接向前方突出,不降入阴囊。
【发病机制】
(1)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由于睾丸下降后其鞘状突未关闭所致;由于右侧睾丸下降较晚,所以右侧鞘状突未闭的可能性大,右侧先天性斜疝较左侧明显多见;在小儿外科,与交通性鞘膜积液合称为“鞘状突未闭综合征”。
(2)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和直疝:是由于后天的腹壁薄弱或缺损,以及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和诊断】
(1)易复性疝: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斜疝还纳后指压内环,包块不再膨出,包块可降入阴囊,此时腹股沟管外环扩大;直疝呈半球形,疝囊颈宽大,不入阴囊,还纳后指压内环,仍可膨出。
(2)难复性疝:疝块不能完全还纳,局部常有胀痛,滑动性疝尚伴有消化不良,便秘等表现。
(3)嵌顿性疝:常发生于斜疝,疝块突然不能还纳,伴疼痛及肠梗阻表现(肠管壁疝嵌顿除外)。
(4)绞窄性疝:在疝块嵌顿的基础上发生,因肠管坏死出现发热、腹股沟区急性炎症、腹膜炎等,严重者发生脓毒症。在绞窄肠管破裂后,疝块疼痛常常减轻。
【鉴别诊断】
(1)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表2-1-6):
表2-1-6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续表)

(2)腹股沟疝与其他疾病的鉴别:①睾丸鞘膜积液:“肿块”于阴囊内,同侧睾丸扪不清,阴囊透光试验阳性。②交通性鞘膜积液:膨出及还纳均缓慢,阴囊透光试验阳性。③精索鞘膜积液:肿块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④隐睾:按压有特殊胀痛,同侧阴囊内睾丸缺如。⑤急性肠梗阻:肠梗阻患者须检查腹股沟区,以免使嵌顿疝漏诊。⑥股疝: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疝囊颈于股区。
【治疗】
(1)以下情况暂不考虑手术治疗:①1岁以内婴幼儿。②大量腹水,排尿困难,慢性咳嗽长久不愈,习惯性便秘,妊娠,局部感染,以及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
(2)手术治疗:①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幼儿或绞窄性疝患者,同时又是疝修补前的必需步骤。②传统疝修补:a.加强前壁(Ferguson法):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仅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腹股沟管后壁较健全的病例;b.加强后壁(Bassini法):在精索后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操作相对简便,应用较广泛;c.加强后壁(Halsted法):在Bassini法基础上,再于精索后将腹外斜肌腱膜缝合;较Bassini法稍复杂,但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效果更好;d.加强后壁(McVay法):在精索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操作较复杂,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效果好;一般用于后壁缺损严重者,或直疝、较大斜疝、股疝、复发疝等;e.加强后壁(Shouldice法):先将腹横筋膜从耻骨结节切开至内环,将切开两叶重叠缝合,再行Bassini法疝修补;操作相对复杂,但是缝合张力较小,效果确切,利于组织愈合,适用于较大的成人腹肌沟斜疝和直疝。③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指在无张力情况下,应用人工高分子材料网片进行修补。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周期缩短,痛苦小,复发率低,是目前应用的主流术式。④经腹腔镜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相比,应用尚不广泛。
(3)嵌顿疝手法复位指征:①嵌顿时间在3~4h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膜刺激征者。②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估计肠管尚未坏死者。需要注意的是,复位后疝未得到根治,同时有挤破肠管、将坏死肠管送回腹腔及还纳不全等可能,所以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法轻柔,复位后密切观察。
(4)嵌顿疝和绞窄疝的手术处理原则:①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②术前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改善患者状态。③术中判断肠管活力至关重要。肠管未坏死(嵌顿性疝)可还纳,行疝修补术;已坏死者(绞窄性疝)须切除坏死部分,行肠吻合、疝囊高位结扎,一般不宜同时行疝修补术;患者不能耐受肠切除吻合时,可行坏死肠段近端造口,7~14d后二期行肠切除、吻合术;如绞窄性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可予切除。
(二)股疝(Femoral Hernia)
是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多见于40岁以上的妇女,尤其是多产妇。股疝极容易嵌顿,嵌顿后又容易绞窄,应积极手术治疗。
【临床特点和诊断】
(1)常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出现半球形突起,可还纳;包块较小,常易忽视。
(2)极容易嵌顿,嵌顿后局部疼痛,不易手法复位,常伴有肠梗阻表现;绞窄者肠管坏死,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鉴别诊断】
(1)腹股沟斜疝:斜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可伴有腹股沟管外环扩大。
(2)脂肪瘤:脂肪瘤基底不固定,活动度大。
(3)肿大的淋巴结:质地硬韧,超声或CT有助于鉴别。
(4)大隐静脉曲张:伴有下肢其他部位的静脉曲张,而且压迫股静脉近心端可使曲张血管团增大。
(5)髂腰部结核性脓肿:脓肿多位于腹股沟的外侧部、偏髂窝处,有波动感,腰椎CT或MRI检查可发现原发病灶。
【治疗】
因为股疝容易嵌顿、绞窄,所以应早期手术治疗。最常用术式是McVay法疝修补术,也可于疝囊高位结扎后缝闭股环,还可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或经腹腔镜疝修补术。股疝发生嵌顿或绞窄时,与嵌顿性、绞窄性腹股沟疝的处理原则相同。
(三)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
最常发生于经腹直肌切口。发病原因包括解剖因素、手术操作不当、术后腹压增加、切口愈合不良等。其主要表现是切口处可复性包块,很少嵌顿,部分患者有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治疗原则为手术修补。
(四)脐疝(Umbilical Hernia)
是指经脐环突出的疝,分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其发病与脐环闭锁不全及腹压增高有关。除2岁以内幼儿,多应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