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产钳术

九、产钳术

【适应证】

(1)第2产程延长,初产妇宫口开全已达2h,经产妇宫口开全已达1h,无明显头盆不称,胎头已较低,双顶径平面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

(2)胎头位置不正,只能用于枕先露和臀位后出头困难,如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时手法回转有困难者,或臀位徒手分娩后出头困难者。

(3)产妇全身情况不宜在分娩时施用腹压者。如心脏疾病者,急性或慢性肺部疾病或其他疾病导致肺功能减退,重度子痫前期,重度的肝脏、肾脏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产妇高热、器官衰竭等以及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在产程中血压升高,子痫或先兆子痫。

(4)有剖宫产史或子宫有瘢痕者。

(5)胎儿窘迫。

【禁忌证】

(1)胎膜未破,宫口未开全。

(2)胎头未衔接,明显的头盆不称。胎头双顶径未达坐骨棘水平,胎先露在+2以上。

(3)异常胎位。不适用产钳的胎位有颏先露、额先露、高直前位、高直后位以及明显的不均倾(包括前不均倾、后不均倾)。

(4)胎儿畸形。如脑积水、无脑儿、巨结肠、连体胎儿、胎儿巨大畸胎瘤等严重畸形。

(5)死胎。胎儿已死亡应以保护产妇为主,可行毁胎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低位产钳手术步骤

(1)体位及术前准备:膀胱截石位,外阴常规消毒、铺巾,导空膀胱。

(2)阴道检查:了解是否具备产钳的条件。产道是否异常,宫口是否开全,胎膜是否破裂。明确胎方位和胎先露。

(3)麻醉:一般情况下可采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或骶麻。

(4)麻醉、切开会阴后再做一次详细的阴道检查,在颅骨受压重叠、头皮水肿的情况下容易误诊,因此上产钳前须摸胎儿耳郭,耳郭边缘所指方向即为枕骨所在部位。

(5)放置左叶产钳:左手持左钳柄使钳叶垂直向下,凹面朝前。右手在阴道检查后不退出。置于阴道后壁与胎头之间,将左叶产钳沿右手掌面于胎头与掌心之间,右手慢慢将产钳推送入阴道,右手大拇指托钳匙颈部协助,左手顺势向下,推送产钳,最后使左钳叶达胎头左侧耳前额部,并使钳叶与钳柄在同一水平位,在此过程中,右手逐渐退出阴道口,并由助手固定左叶产钳。

(6)放置右叶产钳:右手挎右叶产钳如前,左手中、示指伸入胎头与阴道后壁之间,引导右叶产钳进入到左叶产钳相对应的位置,左手退出。

(7)扣锁产钳,如两钳叶放置适当,则扣锁吻合,钳柄自然对合。如果扣锁稍有错位时,可移动右叶产钳,以凑合左叶产钳。

(8)检查钳叶位置:伸手入阴道内检查钳叶与胎头之间有无产道软组织或脐带夹着、胎头矢状缝是否位于两钳叶的中间,胎儿的小囟门在产钳叶上缘一指处。

(9)牵拉:宫缩时合拢钳柄,向外、向下缓慢牵拉。当先露部着冠时,右手保护会阴,见胎儿额部露出阴道口时,可将产钳柄渐渐向上提起,使胎头仰伸,当双顶径娩出时,可先放右叶产钳并取出之,以减少产钳对母体软组织的损伤,随后左叶产钳顺着胎头慢慢滑出。

(10)牵出胎体:按自然分娩机转用手牵拉胎头,使前肩、继而后肩及躯干娩出。

(11)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宫颈及阴道有无撕裂,然后缝合会阴。

2.K氏产钳手术步骤

如胎头双顶径在坐骨棘平面以上,产钳手术操作较困难,产妇及胎儿易受损伤。应以剖宫产取代。

(1)体位、术前准备及麻醉同低位产钳手术步骤。

(2)阴道检查明确头盆情况,在确定可经阴道分娩的情况下,方可剪开会阴,会阴切开后须再查清胎方位。

(3)徒手旋转胎头,如为枕左后位,用右手拇指放在胎头右侧,其余4指在胎头左侧握紧胎头,向逆时钟方向旋转胎头,使枕骨转向正前方。如胎头嵌入骨盆较低处,可将胎头稍向上推旋转。旋转时另一手可在腹部向同一方向转动胎体。如为枕右后位,右手拇指在胎头右侧,其余4指在左侧,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如旋转失败则改用产钳旋转。

(4)左枕横位先上右叶产钳,右枕横位先上左叶产钳。

(5)以右枕横位为例,先上左叶产钳,术者左手握左钳叶垂直向下,右手中、示指伸入胎头与后阴道壁之间,右手掌心向上。将左钳叶沿右手掌伸入阴道壁与胎头之间,这时左手握着的产钳柄向下,而右手大拇指支托匙颈部向上推送产钳,使产钳顺着胎儿脸部滑入到耻骨联合下缘,最后使左钳叶达胎头左侧耳前额部,并由助手固定左叶产钳。

(6)放置右叶产钳,左手中、示指伸入阴道后壁与胎头之间,右手握右叶产钳柄以45°慢慢进入到与左叶产钳相对应的位置。

(7)扣锁产钳,由于骶尾骨关系,有时右叶产钳往往没有达到左叶产钳的程度,因此,扣锁后二叶产钳有长短,这时一边产钳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一边将右叶产钳上推,使二叶产钳长短一致并扣锁。如果旋转有困难,可以将产钳上推后再旋转胎头。

(8)检查钳叶位置,胎头是否已经转成枕前位,产钳位置的部位是否正确,如头未转,按顺序取出产钳后重上。

(9)牵拉,同低位产钳。

3.枕后位产钳手术步骤

如为枕后位,在胎心很慢、胎儿中等大小、双耳均能触及的情况下,不必再旋转胎头,以枕后位牵拉,注意会阴切口应大些,上产钳的方法同低位产钳,但在牵拉开始时需水平位向外牵拉,前额或鼻根部抵达耻骨联合下缘时,略抬高钳柄使枕部徐徐自会阴部娩出,然后稍向下牵拉,使前额、鼻、面颊相继娩出。枕后位牵拉较枕前位困难,需有一定临床经验。

4.臀位后出胎头产钳手术步骤

臀位(助产及牵引术)后出胎头分娩困难时,可用臀位后出头产钳助产,有利于迅速娩出胎头,抢救胎儿,避免不必要的胎儿损伤。操作时,助手提起胎儿手足,躯干呈70°~80°,胎背朝上,胎儿枕骨位于耻骨联合下面,术者从胎儿腹侧依次放入左、右钳叶,产钳对合后牵引,牵引开始向下,当胎头枕骨抵于耻骨弓下时,逐渐提高钳柄,使胎儿下颌、口、鼻顶相继娩出。

【并发症】

(1)产道损伤:包括会阴裂伤、阴道裂伤、宫颈裂伤、骨盆或关节损伤等。

(2)产后出血:产钳手术者多为产程较长,易宫缩乏力;加之产道损伤导致出血增多,因此,产后出血的发病率较高。

(3)感染:施产钳术者,多为产程延长,失血较多,产妇抵抗力下降;加之手术操作、组织挫伤;恶露又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因此,继发性感染的危险性很高。

(4)胎儿损伤:包括头面部压挫伤、头面部神经损伤、颅内出血、颅骨骨折、大脑镰或小脑幕撕裂伤、眼损伤等。

【注意事项】

在放置钳叶时,遇有阻力而不能向深处插入时,可能钳端嵌在阴道穹隆部,此时切勿强行推进钳叶,必须取出检查原因,否则可能引起严重的阴道壁损伤。

若扣合有困难时必须注意:①胎头方位有否误诊,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应重做检查。如胎头位置过高,应正确估计牵拉的难度,决定取舍。②胎头是否变形过大,一般弯形产钳因头弯较深,往往不易扣合,可改用直形产钳。③如果两叶产钳不在一个半面上,扣合亦困难,可用手伸入阴道内,轻轻推动位置不正确的一叶,切勿用力在钳柄上强行扣合。

牵引有困难(即胎头不见下降)时,其原因可能为:①牵引方向不正确。②骨盆与胎头不相称。③不适合的胎头方位,注意切勿用强力牵引,必须查出原因进行纠正,否则易致胎儿及产道损伤。

牵引时产钳滑脱,其原因可能为:①产钳放置位置不正确,钳叶位置较浅或径线不合适。②胎头过大或过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产钳滑脱对胎儿及产道都可引起严重损伤,所以在扣合产钳时,必须检查钳叶位置深浅,是否紧贴胎头。并应做试牵,有滑脱可能时,立即停止牵引,重新检查胎头方位及放置产钳。

有时产程较长,产瘤大或胎头变形严重,胎头尚未入盆,易误为头已入盆,或骨盆较浅也易误诊。故手术时应注意腹部检查,确诊胎头是否入盆。

牵引产钳时用力要均匀,一般不需用很大力气,按产钳方向向外略向下,速度也不要过快,也不能将钳柄左右摇摆。当胎头即将牵出时应立即停止用力,与助手协作,注意保护会阴,再缓慢牵出。否则易造成严重的会阴裂伤。产后常规探查产道,如有宫颈或阴道裂伤,应立即缝合。

术后新生儿给予维生素K及维生素C预防颅内出血。对于牵引困难者,应密切观察新生儿有无头皮损伤、头皮血肿、颅内出血,并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