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科学精神与方法——《道家道教与生态文明》序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优秀的文教传统曾经多次遭遇重大的挫折,尤以最近百年来受到的打击为甚。前则有全盘西化的运动,后则有破旧立新的革命。这两轮偏激狂妄的言论与行为,不但否定了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光辉贡献,破坏了祖先贤哲留传下来的胜迹文物,更甚的是把国人的自尊和自信也摧毁无余。笔者回忆少时在殖民地香港的华文学校肄业,读到的中文报刊的社论以至国内出版的课本范文,总是苛责中国历代社会封建腐败,讥评中国人民如果不是像阿Q就是个“差不多”先生;所祈求的普世救星如果不是德赛二先生,就是列斯两伟人。这些排空盖地而来似是而非的文字,驱使海内外的青少年长期陷入自卑崇洋的困境而不能自拔。直至改革开放,才出现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的言论,渐露中华民族文教复兴的曙光。
华中师范大学肩负培育英才、强民富国的使命,任重道远,历有年所。近来更致力于中华文教复兴的推动,猷谟迭展,俨然成为全国弘扬传统学术与现代科研相结合的重镇。2014年5月,该校道家道教研究中心邀集海内外学者专家及各系员生百数十人,聚会于武汉校园,共同讨论中华首部要典老子《道德经》,旨在重新开发久被尘封的国学原典,合力研析其现代意义,会议主题定为“道家道教与生态文明”。
与会同人经三天交流切磋,集思广益,旧学新说,融会贯通。藉识古而知今,立文化之自信。计得论文近四十篇,褒然成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之付梓发行,广为流布,以期扇扬学风,策励来兹。谬承刘固盛教授嘱为专集撰写序言,笔者并非国学中人,惟以自习所得的观点数则,陈述于下,遥为响应:
其一,《道德经》是中华先民智慧的巨制。
东方之中华民族与西方之犹太民族各为世界文化留下最关键的古文献,分别是《道德经》和《旧约》经。中华的《道德经》,作者老子,公元前五百余年前的人,公元前二百年司马迁《史记》中有传。现存最早实物是1993年在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楚国的三种摘抄竹简本,考为二千三百余年前版本。相较之下,竹简本与《道德经》河上公注本及王弼注本,基本上一致无误。《道德经》的要旨在于揭橥自然的宇宙观及演化论,其“无,万物之始”与“有,万物之母”之说,与现代天文学及生物学的定论若合符节。可惜此中华先贤的智慧巨构,由于政教等种种因素,而不克成为主流思想,以致中华民族失去科学与文化领先世界的机会;已而欧洲民族日兴,西方诸国后来居上,随以科技经贸学术称霸全球,国人自惭形秽,信心遽失,甘作西方文化的附庸,于是追随西方思想、模仿西方事物,进而崇拜西方宗教。近年国内台、港、澳等地称耶稣生日为圣诞而大事庆祝,此其一例而已。
至于犹太民族的古文献则为《旧约》经。此集文字系中东游牧部落的传说辗转述录而成。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二百年时的希伯来文Torah前五书不全本及公元四百年时的希腊文全书本。此两种犹太《旧约》经的年代较老子《道德经》分别晚约三百年及七百年。《旧约》经的内容全是神话故事,述说距今约六千年前有上帝者于数天内创造天地万物,又按其本身形象造男女各一人,是为宇宙万物与人类之始。此经成为自称代表全知全能与绝对真理之一神教的宝典。其实此经纯系知识贫乏、生活困顿、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追求安定与幸福的来生理想的产品。经中所说,与现代科学完全相反,不过却能与科学并存于世,而且此犹太人之宗教更衍生基督旧教、新教以及伊斯兰教,可见人类的理智,仍不足以抗衡心理慰藉之需求。数百年来,起源于犹太教义的信仰,随着西方殖民地及军事势力的扩张而发展到南北美洲、非洲、澳洲,以及西亚、东南亚诸国及南韩,传播终点直指中国及日本。
其二,二千五百年前道家的宇宙起源观。
《道德经》的宇宙观是这样的: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综合刘殿爵及陈鼓应的今译和解释,其意是: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其意是:天长地久,宇宙所以能够长久,因为它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自然运作,并无神灵主宰),所以能够长久(另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所以喻天地。见《淮南子·原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其意是:从无到有,首先一个浑然一体之物出现于天地形成之前,寂寥独存,周行不息,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并无名称,勉强称之为道,也勉强称之为大,为逝、为远(伸展遥远)、为反(返回本源)。
综上所列,《道德经》对宇宙起源的推测是:无——有物混成——天地生——道、大、逝、远、返——宇宙长久,但并没有一个超越于自然的无上主宰。
二千五百余年前的《道德经》与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并无任何联系。可是,《道德经》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及其演化的推论,与当前科学家的解说虽有简繁之别,基本上并无二致。今日有识之士,都接受宇宙形成之前是一种虚、无的状态(emptiness,no star,no matter,no energy)之说。直至十三万亿年前(13.7billion years),突然发生大爆炸(Big Bang,Huge Explosion),天体出现而迅速膨胀,数不尽运行不息的星体(galaxies),扩散飞逝,远无边际(简明阅读请参下列二书:麦基尔大学蓝志成著,Chi Sing Lam,The Zen in Modern Cosmology,NJ:World Scientific,2008;剑桥大学霍金著,Stephen Hawking,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NY:Bantam Books,2001)。老子《道德经》与现代天文学,一古一今,一略一详,但博览群籍的自然思想家老子(周敬王的天府守藏史),以其敏锐之视听、凝聚之注意、无限之恒心去静观万物,细察变易,反复推敲,深入思维,其所得的结论,当然与诉诸神明一厢情愿的宗教人物所宣示六千年前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大相径庭。
其三,二千五百年前道家的生物进化观。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综合刘殿爵及陈鼓应的意译及解释,意思是:从无到有,由单一开始,阴阳两气盈于寰宇,相交而形成匀适的状态,不断分化而万物滋生,在向阳背阴彼此相济之下不断繁衍。
老子在世早于达尔文二千四百多年,当然没有到过Galapagos火山群岛去考察,可是春秋之世,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如《礼记·檀弓》:“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前者而哀……子路问之……”原来那个不幸妇人的舅、夫及子,都先后为猛虎噬杀。可以想见当时的人,仍未完全脱离洪荒世界的生存环境。与孔子同时而较年长的老子,当有许多机会去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如动植潜翔的荣枯与演化,以及日月星辰的盈昃与变易。老子是个不被怪力乱神迷惑的自然思想家及经验论者,《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基本观念,与十九世纪达尔文的物种原始以至现代生物科学的理论,并无相异之处。
其四,二千五百年前道家的观察方法与求证精神。
《道德经》的真知灼见,其来有自,就是中华民族古代贤哲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精神和求知的毅力。就以伏羲氏创制文字的经过为例: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的叙文中有清楚的描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主张法自然的老子,其治学之道,亦应如是,而且更为精辟,引证如下:
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关键词:常、观]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关键词:致虚、守静、观复]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关键词:法自然]
第三十三章:强行者有志。[关键词:强行]
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关键词:见、小]
第五十五章:知常曰明。[关键词:知、常]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关键词:倚、伏]
第六十章:其鬼不神。[关键词:鬼、神]
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关键词:难、易]
第六十四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关键词:起、累、慎终]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关键词:知、不知]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关键词:无亲]
《道德经》为学者所提示的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其方法是实证的、客观的、累积的、持续的、反省的、存疑的、简繁有序、小大兼顾的。研究的目的在于观事物的常态、察现象的变化,探因果的关系、究自然的规律。二千五百年前科技未兴,老子就凭着卓识和经验,破除迷信妄谈,成书五千言,为中华文化建立明确的人本自然主义,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前后呼应,互相辉映。民族贤哲的睿智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光耀古今。此时重研古典文献之精华,复兴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正是学界同人共赴的伟大事业。
《道家道教与生态文明》书成付梓,千里之行,始于今日。笔者借此机会,代表广大读者,敬向撰文学者专家、主编的刘固盛教授、筹划的成中英教授、题辞的熊铁基教授、赞助的汤伟奇博士及出版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人员致以由衷的谢意。
杜祖贻
乙未初春公元二零一五年三月
时于密西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