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王道《老子亿》修身治国思想探析

涂立贤

王道《老子亿》为明代解老的代表作之一,书成之后,流传很广,深受学者重视。如当时南中王门学者朱得之将《老子亿》与林希逸、吴澄、薛瑄之注并举,称赞曰:“此书(《老子》)古注,虽多至千余家注本而止,余所企及而能信者,唯此四家而已。”[1]明代焦竑在其《老子翼》中共收入64家《老子》注疏,而明代的只收入了薛蕙、王道、李贽三家而已。稍后道教学者陆西星以王道注本为主要参考,著《老子道德经玄览》,发挥其性命双修之学,成为其构建东派丹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陆西星朋友赵宋在为《老子道德经玄览》作序时也将王道与林希逸、苏子由、薛瑄并举。三一教主林兆恩在其《道德经释略》中也对《老子亿》多加征引。可见王道注书在当时传播之广,影响跃出儒家。王道《老子亿》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会通三教,特别是援儒入老的注解特点密不可分。李庆先生研究后认为正德至万历这一时期,“这是对《老子》进行学术性探讨占主导地位的时期”[2]。李庆先生所言的学术性探讨就是指发挥《老子》的哲学原理,以修身治国之道作为解老的主要宗旨,即使是此一时期出现的仙解老子著作神仙色彩也同样淡薄,而着重于发挥《老子》的性命之理与治国之道。从此方面讲,王道的《老子亿》确可称为明代解老的代表作之一。下面试就《老子亿》中的修身治国思想进行分析,借此加深对明代中期老学特点的理解。

一、王道及其《老子亿》

王道(1487—1547),字纯甫,号顺渠,谥文定,山东武城人,曾任南京、北京国子祭酒,官至吏部侍郎。《老子亿》乃王道中年读《老子》的心得汇编,非为一时之作,正如王道自言:“余自中岁,颇好读老子书,遇会心处,则诠数语于其简端。积久成帙,不忍弃掷,名童子录而藏之。”[3]书名之“亿”字出自《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4]王道截取此章而引为:“孔子谓:赐也,亿则屡中。”[5]“亿,意度也。言子贡不如颜子之安贫乐道,然其才识之明,亦能料事而多中也。”[6]《老子亿》意为对《老子》原意的揣度,又接着引《老子》之言:“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7]即可见王道认为自己注解《老子》乃是犯了多言之过,即使偶尔的解释好像与圣人之道一致,也不过是表面如此而已,并非圣人之道果真如此,“皆窥见其仿佛,而非实有诸已也”[8]。但心有所悟,不得不发,故有《老子亿》。王道于《老子》中所悟的主要内容就是修身治国之道。

修身与治国,在历代解老者的著作中虽然所占比重不同,但是很少有注解者只言其一,修身治国在《老子》思想中不能决然分开,即使庄子如此重视修身,也表示要“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9]。及至明代,有道教人士直接将老子之修身治国等同于儒家的内圣外王:“《太上道德》上下两篇,凡五千余言,内而葆炼存养之道,外而修齐治平之事,无不备焉。此所谓内圣外王之学也。”[10]

王道同样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发挥的。王道“不把《老子》只看成是‘形而上’的抽象教义,而是作为现实生活和处世的指南”[11]。这个论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王道注解老子的主旨——修身治国。综观《老子亿》,王道直接论述道之本体的内容并不多,这在第一章的注解中其实已经奠定了基调。王道认为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论述道体,即道之特点,其核心即是虚无。在《老子》原文中对于道的自然、无为属性描述最多,但是对于道的无为属性的原因并没有说明。至严遵的《老子指归》,除了描述其自然、无为属性外,重点论述道的虚无之性,将其列为道最重要的属性,是无为、自然属性的根源。“《指归》、《河注》用道的虚无解释道的无为,并将道的虚无属性提高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修养身心,还是治理国家,都要效仿道的虚无。”[12]王道也采用了这样的注解思路,以第一章的注解为总纲,且王道自言《老子》第一章乃“五千言之肯綮,千圣之要诀”。故在后面对《老子》中专门描述道的章节——第四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进行注解时,都是对第一章所诠解的道之虚无特点的重申,而剩下的章节,王道则反复以道之虚无论证其自然无为的修身治国理论的正确性与必要性,虽然表面看来王道尤重修身,他赞同《庄子·让王》中的“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的观点,但是观其文,王道更重《老子》治国理论的发挥。修身治国在王道的思想中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治国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治国为目的,但修身只是手段,治国才是最终目标。从王道将《老子》中做主语的“人”、“民”多做国君或上位者解就可窥见一斑,如“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之“民”指“为民上者”[13]。“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之“人”指“有国家者”[14]。“民之谜,其日甚久”之“民”指“人也,实指在上而为政者”[15]。故下面论述先言其修身思想,再言其治国主张。

二、修身思想

王道修身思想的关键在于“物我两忘”。“道法自然”,人之修身自然应该效法大道,内忘其身,外忘外物,无物我之执,自然无争无扰,道德纯粹。而以“仁”、“善”等虚名的获得作为修身的目标,违道而行,并非真正的修身:

人之刻意尚行者,自以为修身矣,然不知道,而矜饰于名迹之间,终亦违耳。惟能从事于绝学日损之道,至于诸幻灭已非幻不灭,而后其德乃为纯一而无伪也。[16]

王道认为人之所以需要注重自身修养,从本质上言乃是因为人是由气生成。在道与气之关系中,王道认为气即是道:

天地间,本一气而已矣。方其混沌而未判也,名之曰太极。迨夫酝酿既久,升降始分,动而发用者,谓之阳,静而收敛者,谓之阴,流行往来而不已,即谓之道。因道之脉络分明而不紊也,则谓之理。数者名虽不同,本一气而已矣。[17]

而人之形体也是赖气以成:“阴阳之形而下者,谓之器,而人物分之以节其形。”[18]故治身必先治气,而人之气奔腾横溢,需要守之至于极柔之境:

人之气,如奔马然。苟非有以守之,则诡御窃辔,横逸四出,暴悍孰甚焉?故必专守其气,至于极柔之地,使如婴儿而后可。[19]

守气之关键在于效法大道之无为。道本虚无,既不落于名相,亦不滞于名相,故道生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得道而生却不自知,“功成是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0]。这是因为道顺万物之自然而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21],且道与物玄同,“挫其锐,无圭角也;解其纷,无结凝也;和其光,不自见也;同其尘;不自洁也”[22]。万物有之而不自知,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能体道而行者是为圣人,效法大道之无为就是圣人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特征:

人皆有所为,圣人亦人耳,独无所为乎哉?但众人所为者皆有为之事,而圣人所为者乃无为之道,此其所以异也。[23]

圣人依道而行,因此与天地并立。而人若离道而执于名,必须涤除心尘,使心归于玄览之境:“涤除尘垢,远览玄微,务使昭旷之地,一疵不存。”[24]故王道明言“圣人以道而治身也”[25]

王道修身理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和光同尘,不自异于物。王道在第八章的注解中告诫人们修身应效仿水,因为水是近于道的存在,它最像道的地方就是“随顺方便,无所简别”[26],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无论面对什么事情,皆能与物玄同,“人己两忘”[27],自然可以无争无扰,免于争端。相反,人若自异于环境,必然不免物我相争、人我对立之苦:“人惟好恶太明,刻板太过,不能随顺方便,以处斯世,故不免人我对立,而有争端。”[28]如水一般,则为上善之人,上善之人,自然全身远害:“上善之人,凡事皆善,人己两忘,内无争心,外无争气,与之和豫,通而不失,其兑怨尤,何自而至哉?”[29]在对第十五章的解释中,王道再次申明此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30],人若眩露太过,烦恼毕至,倘如圣人一般,和光同尘,安于所止,则清明自生:“人之清而易挹者,眩露太过,躁扰继生,久则反成浊矣。惟圣人汪洋渟滀,不可窥测,不可淆乱,澄定之久,清明自生,上鉴天地,下烛须眉。”[31]明此理者自然能够戒骄戒躁,不自盈满,“阖满招损,损则坏,坏则必再造之”[32],如此怎能长生久视呢?

其二,忘生以求长生。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曾说:“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发”[33]。王道同样有这样对“生”的重视情结。他认为《老子》里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4]《庄子·大宗师》里言:“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35]与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36]“未知生,焉知死?”[37]皆是表达了对生之重视,“学者合三圣贤之说而观之,其庶几乎”[38]。然王道所言对生之重视并非指华服美食以养其形,而是指“无身”及“无生”。

所谓“无身”是指忘却自身与万物,无物我之分,效法大道,将身寄之于天下,自然可以全身免祸,因为“无身”,自然无物我相形之累,患宠患辱之苦。

物我相形,争之端也。人方与我争,而我又自私自贵其身,以与之争,其亡也无日矣。是身乃大患之招也。反是,则无我矣,无我则无人。无我无人则无对,无对则无争,又何患之有耶?[39]

有物我之分,自然会有争端。因人一旦有物我之分,必然贵己贱彼、患宠患辱,但是宠辱在己而施之在彼,如是则争端起矣!倘若能够忘身,无物我之分,宠辱之患自然远离己身:

身非我有,则宠不在我,辱不在我,惊何为而至于我耶?贵不在我,贱不在我,患何为而至于我也?[40]

所谓“无生”,即不刻意追求长生,如道一般,虚己忘生而玄同于物,不自异于万物则无死地也:

善摄生者,非谓自私自利以养其生也。忘其生而□□,忘其生则虚己,虚己则大同于物,入兽不乱群,入禽不乱行,禽兽不恶,而况于人乎此所以不避兕虎,而兕虎自不能伤。不被甲兵,而甲兵自不能及,此之谓无死地也。所谓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者如此。[41]

相反,生生之厚者,“知爱其生,而不知所以爱其生,求生太厚,违天忤道,妄行失纪”[42]。如上位者征税之厚以至民不聊生,求功心切以至繁政扰民以至民反,养生者华居美食以至祸患至,比之“无生”者,优劣自显:

阖无以生为,则必不多食税以饥民矣,必不务有为以扰民矣,必不轻死以求生之厚矣。养生之善,熟有贤于此者哉?[43]

王道对其将《老子》第十三章、第五十章、第七十五章之养生思想联系起来非常地得意,认为自己发前人之未发。王道认为此三章以第五十章为纽带,“按此章之言,明白警切,实与前后互发。而古今注十,皆失之鉴。读者不可不辨”[44]。其实王道此解自有深意。从王道之生死观可看出他对当时嘉靖帝崇道以求长生的反对,也因此王道的注解虽也出现有“长生久视”、“长生”等道教的词汇,但是其含义却与道教大相径庭,王道所谓长生并非指肉体之不灭,而是指儒家的“立言”、“立功”、“立德”以传之后世,流之不朽。《老子》第五十章因其“阖闻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句,而常被人往神仙道教方面发挥,王道在注解中极力与道教化的《老子》划清界限,自然会极力避免出现此类思想,将其往儒家养生方面发展自不为怪。

需要补充的是,王道之“无身”及“无生”暗含有知足知止之意。功名地位、珠玉珍宝固人之所爱,然与身相较,孰轻孰重,显而易见,可惜世人执于名利,取之无度,以至心劳身损:“好名者固甚爱以保之,然作伪心劳,造物所忌,其为费也比大矣;好货者固多藏以积之,然益过生怨,人神所害,其为亡也必厚矣。”[45]故不若为名也,顺其自然,为货也,取之有度,必可免于危殆而身长存。

王道论修身的目的在于将修身之道推及治家治国甚至治天下,“自身而家而国而天下,横而言之也。无为而无不为之妙,则一而已”[46]。故王道之治国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三、治国思想

王道发挥《老子》中的治国理论,其核心思想亦是无为。圣人法道之自然,进可建功立业成其外王之业,退可修道体德成其内圣之业:

明此以南向,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辅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以也。无为而无不为之妙如此。[47]

圣人之无为到底是何意呢?是指什么事都不做吗?非也。大道运行自有其理,天地圣人皆不能违,圣人所能做的就是“顺其机而不敢逆,循其变而无所堙”[48],然这并不是指什么事都不做,因为王道认为无御乎有,有通过无来发挥作用,有无本就一体。但有为并非指妄为,“有”必须要合于“无”,即指为之有度,去万物之过当处,辅万物之自然。故王道所指之无为就是顺万物之自然而为,而非妄为:

世之言治多者,眩露其聪明,驰骋其事功,而不知无为之为妙也。及知矣,则又不免于弃万事以趋之。斯二者,皆惑也。圣人则异于是。虽爱民治国,而心常无为。虽常无为,而爱民治国之事未尝或废。所谓允执阙忠,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49]

这就是《老子》所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50]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51]。落实到具体实践,王道的无为治国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实施愚民政策。王道赞同以愚民政策治民。圣人以道治人,内不使人起争心,外不用人以才智。不起争心,故不特别表彰贤名、宝贵珠玉珍禽,以防止人们起争名逐利之心,使人们保持一种“无思无虑,精神内固”[52]的状态,人们无知无欲故无求,自然就没有纷争了,外不用人以才智,因为民之难治,皆因其智多也:

生民之初,混沌未凿,智慧未出,本不难治也。惟上之人以智倡,而下始以智应之,积习之久,姦伪日滋,窃术以自便,巧文以避诛,而上之人始无如之何矣。民之不可明也以此。[53]

故圣人要求“绝圣弃智”,不以智治国。以智治国,则民智开,奸邪生,实为国之害也,相反,绝圣弃智,则民保其淳朴自然的天性,自可全身免祸,福甚大焉:

以智治国,明之也。然而其民缺缺矣,害孰甚焉?不以智治国,愚之也。然而其民醇醇矣,福孰大焉[54]

其二,慎教令。既不可繁政扰民,亦不可朝令夕改,不然,百姓将无所适从,且会降低对政府的信任。故圣人之治,不轻易立法变政,不得已而为之,必会做好充分准备:

苟不至于穷,未尝轻治一法,轻变一事也。与民相安而已矣。不得已而当治矣,必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而后有制之言也;革而当变矣,必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而后有变至言也。[55]

其三,“不仁”。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6]。圣人只有持此公正之心,不因人之贤愚不肖而区别对待,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因为天下有德者少,而失德者多,若以此作为结交标准,必将自己立于大部分人之外,祸不远矣:

天下之人,有道与德者常少,而失道与德者常多。若于此有差别相,则不惟道之本体不当如是,而天下之不与者□□至人不如是也。普然大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与德者固同之矣,和其光,同其尘。失道与德者亦无不同也。我既不自异于人,则人亦不自异于我。[57]

除了有一颗公正平等之心,圣人还必须待人以诚,忘却自身,心不诚则争端起,不忘身则执于名相,自然不能平等待人:

设使中心之诚一有不足,而徒外立其德以为笼罩之术,则机心一萌,鸥鸟不下,而况于人乎?[58]

其四,有为而不妄为。圣人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然其有为,必须要注意两点:第一,必注意抓重点,抓本质,不能事无巨细统统包揽:

以无制有,执古御今,笃忠信而不专事乎繁文,总纲维而不琐屑乎众目[59]

第二,为须有度。天地万物之消长变化自有其理,此理天地尚不能违,何况圣人乎?故圣人谨遵兴衰存亡之理:

斯理也,自天言之,则消息盈虚之运,否泰剥复之常,天地所不能违也。自人言之,则进退存亡之理,兴衰治乱之原,圣人所不能违也。[60]

圣人之为不过是顺势而为,去除天地万物中之过当之处,时未至不为,时已过不为,辅万物之自然而已,这也是万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可理解为顺势而为就是坐等其成:“若直任万物之自然,而无以辅之,是有春夏而无耕耘,有秋冬而无收获。”[61]但亦不可任意妄为,或为而过度,如此则不仅不能安天下,反为天下之害也,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汉武帝之有轮台之悔,宋神宗肇靖康之变,其戴不可胜言,而况王莽、宇文黑獭之流乎?”[62]

四、结语

明代,三教会通论进一步发展。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推行三教并立政策,明确表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63]。这一句话经常为后世三教合一论者所引用,作为其理论根据。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出现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为三教合一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明中期,阳明心学出现,并很快风靡于世,为三教合一论者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他们运用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自由地解释三教经典,企图克服三教之间的严格差别,冲破三教之间的隔阂,以建立一种混融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64]。在社会条件方面,明中后期,社会危机严重,而程朱末流迷于训诂词章,道教、佛教迷于羽化飞升,皆于现实无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变革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还不成熟,知识分子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只能继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出路,儒、释、道三教已不足以挽救危机,只能另辟蹊径,这就是三教折中调和之路,所以明中后期,三教合一论十分盛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盖心学盛行之时,无不讲三教归一也。”[65]王道的《老子亿》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产生的。且王道本人思想开阔,无门户之见,善于吸取各家思想精华,为我所用。因此王道本人虽不汲汲于功名,但这不代表王道没有儒者济世救民的胸怀。只是王道采取了著书立说的方式,因此王道的《老子亿》中才明显地表现出儒道调和的倾向,将儒家的修身治国理论引入《老子》,将《老子》之自然无为思想引入儒家,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最终使得王道的修身治国理论表现出明显的道家无为而治的特色。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博士生)

【注释】

[1]朱得之著:《老子通义》,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378页。

[2][日]李庆:《明代的老子研究》,《金沢大学外语研究论丛》1997年第1辑。

[3]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24页。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中华书局,2009年,第114页。

[5]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24页。

[6]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27页。

[7]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24页。

[8]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63页。

[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下),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863页。

[10](明)危大有著:《道德真经集义·序》,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31页。

[11][日]李庆:《王道及其〈老子亿〉——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二》,《金沢大学外语研究论丛》1999年第3辑。

[12]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01页。

[13]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61页。

[14]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63页。

[15]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64页。

[16]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62页。

[17]黄宗羲著,沈盈芝点校:《明儒学案·甘泉学案六》,中华书局,1986年,第1039页。

[18]黄宗羲著,沈盈芝点校:《明儒学案·甘泉学案六》,中华书局,1986年,第1039页。

[19]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

[20]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7页。

[21]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26页。

[22]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

[23]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67页。

[24]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

[25]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26页。

[26]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29页。

[27]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0页。

[28]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0页。

[29]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0页。

[30]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5页。

[31]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5页。

[32]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6页。

[3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34]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8页。

[3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33页。

[3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里仁篇》,中华书局,2009年,第36页。

[3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里仁篇》,中华书局,2009年,第112页。

[38]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8页。

[39]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4页。

[40]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4页。

[41]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59页。

[42]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59页。

[43]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74页。

[44]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59页。

[45]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56页。

[46]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62页。

[47]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58页。

[48]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6页。

[49]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

[50]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

[51]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4页。

[52]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27页。

[53]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68页。

[54]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68页。

[55]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7页。

[56]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28页。

[57]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1页。

[58]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1页。

[59]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5页。

[60]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6页。

[61]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6页。

[62]王道:《老子亿》,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8页。

[63]朱元璋:《明太祖御制文集》,引自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22)》卷十一《三教论》,学生书局,1964年,第348页。

[64]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建师范大学198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9页。

[6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杂家类存目·知非录》,中华书局,1965年,第1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