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关于儒道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前辈学者的观点作一个简要的总结的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早期的儒道关系,互相批评的成分较多,后期互补的成分较多。近年来长沙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和上博简等楚地简帛的出土,给我们研究早期儒道关系提供了新材料,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早期儒道关系提供了新视野。通过对楚地新出土的简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探究早期儒家与道家之间的关系;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简帛文献的地域性,来探究楚地文化对早期儒道关系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由新出土的楚地简帛文献材料可见,先秦时期儒道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即使有矛盾,也主要局限于理论争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形式和方法的不同,而不是后世儒道之间那种互相指责、有你无我的绝对立场上的对立。
通常我们都认为,道家思想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最大特色和主要内容。楚地简帛文献的出土,则证明了儒学也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内涵。此外,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以及上博简虽然抄写的时代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大致都出土于原楚国的疆域内。楚国兼容并包、开放的文化氛围,也直接促成了儒道之间或者说诸家之间和谐共处、融合发展的局面。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辽东学院文化社会学研究所讲师)
【注释】
[1]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代序,李景明,唐明贵主编:《儒道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
[2]曹峰编:《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前言,漓江出版社,2012年。
[3]罗运环:《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62~463页。
[4]萧萐父:《郭店楚简的价值和意义》,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90页。
[6]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58页。
[7]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59页。
[8]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载《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40页。
[9]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
[10]刘泽亮:《郭店〈老子〉所见儒道关系及其意义》,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57页。
[11]摘自丁巍:《郭店楚墓竹简中外研究述略》,《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第72~73页。
[12]李学勤:《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13]李锐:《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9页。
[14]朱渊清:《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载朱渊清,廖名春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3页。
[15]此处“绝伪弃虑”原为“绝伪弃诈”,依裘锡圭先生意见改“诈”为“虑”。见裘锡圭:《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16]裘锡圭:《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载曹峰编:《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345页。
[17]池田知久:《〈老子〉对于儒学的批判——以郭店〈老子〉第十八章的“仁义”批判为中心》,载曹峰编:《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362页。
[18]裘锡圭:《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载曹峰编:《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350页。
[19]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载曹峰编:《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293页。也有学者有不同看法,池田知久认为在郭店《老子》中可见其对儒学的批判有几个侧面,如对于“仁义”、“圣知”的批判;对于“圣人”、“君子”的批判;对于“知不足”的批判;对于《礼记·大学》“八条目”的批判;对于“孝慈”的批判。因而其确认“在每一个侧面,郭店《老子》都明确地展开了儒学批判。现存最早的《老子》文本即郭店《老子》中,不包含儒学批判,或者虽然包含却还不强烈,这种近年出现的新说,犯有根本性的错误,毫无成立的余地”(池田知久:《〈老子〉对于儒学的批判——以郭店〈老子〉第十八章的“仁义”批判为中心》,载曹峰编:《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370页)。
[20]张丰乾:《出土文献与文子公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
[21]详见孙希国:《简帛〈五行〉篇与思孟学派》,吉林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0~91页。
[22]邢文:《八角廊简〈文子〉与帛书〈五行〉》,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48页。
[23]王三峡:《〈文子〉与郭店楚简》,《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4]张固也:《八角廊简〈文子·圣知〉的复原及其思想》,《文献》2002年第4期。
[25]王博:《郭店楚简所见儒道关系》,载曹峰编:《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329页。
[26]津田左右吉:《儒道两家关系论》,载曹峰编:《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152~153页。
[27]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2页。
[28]廖名春:《〈荀子〉各篇写作年代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6期。
[29]李锐:《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8~249页。
[30]李锐:《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5~248页。
[31]任继愈:《郭店竹简与楚文化》,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页。
[32]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学术月刊》1986年第11期。
[33]陈鼓应:《楚简〈太一生水〉之宇宙生成论——兼论〈性自命出〉之尚情说》,载曹峰编:《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372页。
[34]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35]程一凡:《从郭店本看〈老子〉一书的形成》,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8,2005年11月18日。
[36]萧萐父:《郭店楚简的价值和意义》,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