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象化之道:再读《老子》第一章[1]
2025年09月26日
非对象化之道:再读《老子》第一章
[1]
林光华
《老子》第一章首句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2],帛书本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3]。“常”与“恒”在古汉语中都既有“恒久”又有“一般”之义。所以,仅就翻译而言,译成“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的道)不是‘恒久之道’”,还是“道是可以说的,但(它)不是‘一般的道’”,很难看出孰对孰错。但从对老子思想重心的把握上来说,二者差异明显。前者是把末尾的“常道”作为核心词,后者是把第一个“道”字作为核心词;前者解释出了“常”字的含义,后者没有,而只是提醒人们老子的道不是一般的道。前者以古代的王弼、苏辙、范应元、吴澄以及当代的陈鼓应、刘笑敢与王博等人为代表,是目前比较通行的看法。但复旦大学的郭永秉近期撰文对这一解释提出反对,而重申后一种解释,并列举出了后者的诸多重要代表,如胡曲园、洪家义、周生春、罗尚贤、朱喆、何宗思以及裘锡圭等[4]。这使《老子》第一章解读上的一些重大分歧再次浮出水面,加之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简)的面世,曹峰等学者作了新的研究,所以本文以回应他们为契机,对《老子》第一章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揭示老子之“道”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