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论

三、余论

在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期还有众多与邓晅《道德经辑注》类似的著作,如纪大奎《老子约说》、倪元坦《老子参注》等等。他们之所以对《道德经》发生兴趣,其原因与邓晅一样,都从儒家的立场出发而有一种息异端、崇正学的追求。他们不认为《道德经》是异端之学,而是对异端之学曲解《道德经》表现出相当大的担忧,他们试图通过注解《道德经》从而达到辟异端的目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们在《道德经》注疏中借以“辟异端”的思想资源,都是来自理学。这些学者虽然生活在乾嘉时期,但是在学术风格上却表现出对考据学的疏离。如纪大奎的同乡李祖陶就认为“临川纪慎斋先生之学,粹然程朱而旁通象数之原”,“卓然于澜倒波翻之中,独延正学之一脉,而世俗知其人者仅取其《地理末学》而钞之读之,而不知其大本大原之所在”[17]。李祖陶口中的“澜倒波翻”,指的应当就是考据学对理学地位的冲击和挑战,他认为纪大奎在考据学如日中天之际仍能坚持、传承理学,其学术功绩十分巨大。而华亭人倪元坦也是一位深受理学影响并能身体力行的儒家学者,他以弘扬李二曲的思想为己任,“岁戊辰,得关中李二曲先生集读之,有省,爰节录付梓。丁丑,江苏学宪汤公以拙刻《二曲集录要》广播士林,并刊李先生所著《四书反身录》行世,而关学薪传,藉垂不朽”[18]。这部分学者深受理学之影响,在考据学风靡的乾嘉时期依然坚持弘扬和传播理学,这对我们认识乾嘉学术的整体面貌较有助益。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博士生)

【注释】

[1]《道德经辑注》为清嘉庆十二年南城遇安居刊《老佛五经同函》本,收入严灵峰编:《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其点校本收入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本文主要依据《老子集成》本。

[2]李人境修,梅体萱纂:《南城县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3]《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742页。

[4]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3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9页。

[5]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0页。

[6]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85页。

[7]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32页。

[8]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74页。

[9]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8页。

[10]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8页。

[11]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50页。

[12]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72页。

[13]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50页。

[14]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47页。

[15]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54页。

[16]熊铁基等主编:《老子集成》第十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54页。

[17]《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第二百四十二卷“守令第二十八”。

[18]倪元坦:《儒门语要》序,《畬香草存》卷二,《清文海》第5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第571~5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