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利万物、慈爱一切的生态保护理念
道教看到人类对动物的屠戮、对植物的滥伐等对自然环境无情掠夺所造成的可怕后果,故而倡导善利万物、慈爱一切的生态保护理念。
《道德经》反复强调要善待万物。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第三十四章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9]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0]第六十四章:“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11]
《道德经》中“善利万物”、“衣养万物”、“道生万物”等生态保护理念被道教全面继承并不断发展。在被道教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的《度人经》中,开卷即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教义。贵生是道教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12]既然真道好生恶杀,那么,人也应当效法天道行事,视万物为己身,以慈爱之心来对待万物。道教经典以天尊之言告诫修道者:“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充啖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怖,故当不忍啖,以证慈悲行。”[13]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如此乃为有德。”[14]学道之人应该仁慈地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慈爱一切,不异己身。身不损物,物不损身,一切含炁,木、草、壤、灰,皆如己身。念之如子,不生轻慢意,不起伤彼心,心恒念之,与己同存。”[15]这种广泛的慈爱情感决定了道教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
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权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并没有任意毁灭万物的特殊权利。天地日月、草木鸟兽等万物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都需要人们怜悯善待,不可随意伤害。
武当山供奉的玄天上帝是水神、北方之神。《敕建山志》卷三《玄帝圣记》云:“天一之象,应兆虚危,是为玄武……其精气所变曰雨露、曰江湖河海。应感变化物之能飞能声者,皆天一之所化也。”“玄帝有润泽发生、至柔上善、涤秽荡气、平静之德,上及重霄,下及飞潜,动植莫不资焉。”[16]据道经记载,武当山是静乐王子修真悟道之地,王子在武当山修道时与山中动物和睦相处。《玄天上帝启圣录》中有不少神话将静乐王子修道故事与武当山的仙禽神兽联系起来。如卷一《童真内炼》云:“玄帝登山,首于太子岩栖隐。帝修真时,有灵鸦报晓,黑虎卫岩,每食必饵之。至今二物通灵,皆证大神,时隐时见。乌鸦喙赤,见之者昌。黑虎驱奸,逆之者殃。按《总真集》云:武当黑虎大神,乃北方天一之所化,护教守山之灵,正直威显,变化不一。或托相为人,金甲皂袍,若将军之状;或现真相,玄鬃黑色,如狮子之形。或大如犛,或小如豹,或雪里而现其迹,或泥中而显其踪。见之者不祥,梦之者获庆。夜巡廊庑,灵迹昭垂,不善之人,立为屏斥……灵乌者,秉北方之黑色,为武当之灵神,预报吉凶,验其慈厉,靡不应者。旦则群噪,为之报晓。然物我相忘,略不惊避。晨夕二供,飞翔伺食,内一红喙者,或隐或现,见之者,为嘉瑞云尔。”[17]这些道经神话后来被编写成乌鸦引路、乌鸦报晓、乌鸦接食、黑虎卫岩、黑虎巡山等通俗故事,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故事反映了道教善利万物、慈爱一切的生态保护理念。道经宣扬的尊重万物、善待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的理念在民间影响很大。武当山民间谚语说:“伸手捉鸟,惹祸不小。”“打龟杀蛇,殃及子孙。”20世纪70年代以前,武当山地区民间有明确的饮食禁忌,如不食龟、蛇、犬、雁等。蛇、狼、虎、豹等不攻击人,人也不得伤害它们。真正的道教信徒是不会杀生益人的,一般也不食用动物药饵。
武当道教认为榔梅、骞林、松萝、人参、灵芝等植物都是有灵性的,静乐王子修道时常与这些植物沟通交流。《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中有两篇文章宣扬武当山奇草灵木与皇帝大修武当宫观相感应的神话,一是“骞林应祥”。永乐十一年(1413)春天,天柱峰上有一种独特的植物,叫骞林茶,“萌芽茁秀”,“清香芬散”,接着在武当山紫霄、南岩、五龙等处都有很多骞林茶树发芽,这一景象被称为“骞林应祥”。隆平侯张信(?—1442)、驸马都尉沐昕(?—1453)认为是皇帝大修武当山的诚心感动了玄天上帝,所以“天真显化,以彰其灵”[18]。二是“榔梅呈瑞”。元代流行的道经中即有静乐王子在武当山“折梅寄榔”的神话。永乐十一年(1413),武当山五龙宫附近的榔梅树开花结果,而且枝叶茂盛,果实很多。这件事被称为“榔梅呈瑞”[19]。后来张信和沐昕命人采摘了许多榔梅,送到了南京城。永乐皇帝很高兴,凡文武百官,每人赏赐几颗榔梅果以示恩宠。由于道经称榔梅树下“有仙翁司之”,因此,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山时,专门在南岩宫对面建“榔梅仙翁祠”以奉祀榔梅仙翁。
道教认为世间万物是可以沟通的,人类的想法,决定着周遭之间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