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1.“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老子》第14章对“道”做了这样的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7]汉河上公注曰:“无色为夷,无声为希,无形为微。”[8]陈鼓应注曰:“‘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捉的‘道’。”[9]这就是说,“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混沌体,它的形象无法用感官去把握。关于这个混沌一体的“道”,陈鼓应译曰:“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并评说:“‘道’是个超验的存在体,老子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去描述它。他将经验世界的许多概念用上,然后一一否定它们的适当性,并将经验世界的种种界限都加以突破,由此反显出‘道’的深微诡秘之存在。”[10]

很明显,老子描写的这个“道”是实存的、没有具体形象的东西,是一个恍惚不清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老子》第21章又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陈鼓应译曰:“‘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迹象;那样的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那样的暗昧深远,其中却是可信验的。”并论曰:“本章和第14章一样,都是描述形上之‘道’的。形上之‘道’,恍惚无形,但在深远暗昧之中,确是‘有物’、‘有象’、‘有精’。‘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这都说明了‘道’的真实存在性。”[11]

老子的这一“道”观念,在庄子那里得到了继承。《庄子·大宗师》亦言:“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12]意思是说,大道是信而有征的,同时又是无为无形的;可以通过精神领悟而不能手授,可以得到却又看不见。它的基础就是自身,在天地万物尚未形成之时,自古就一直存在。它使得鬼与上帝变得有神气,产生了天与地。在太极之上还不算高,在六极下面也不算深,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不算久,长于上古而不算老。

老子的“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人们得出老子之道是某种物质实体的解说就不足为奇。从《管子》、《淮南子》到张载不断出现“道”是“气”、“精气”、“元气”的观点,当代有学者认为道是“未成具体物形的气”[13];也有学者则以现代物理学场论中所说的包含粒子和真空的“量子场”解道,说“老子亲身体察到的‘道’,可以认为是人类迄今所能认识的最微观的物质”,“老子的‘道’是极微观的构成宇宙以及生命体的原始物质”[14]。但是,以具体的实“物”解道亦有自己困惑之所在:物质实体皆是可以感知的,而道则是不可感知的,这就与老子对道的这一特点的描述是相矛盾的。《周易·系辞上》孔子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5]物质实体皆为形而下者,是“器”,而不可能是“道”,这是我们把握老子“道”时必须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