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理想的洞府生活及其启示
古人最早想象的神仙生活是可以不吃不喝,而且可以自由自在地行游,如《庄子·逍遥游》所说的“神人”: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不吃不喝人无法活下去,后来的“辟谷”也是有条件的。那么如何生活得好,在洞天福地的人间仙境可以寄托一些理想,这些又在洞天福地的记述和各种笔记、游记乃至诗词中反映出来,归结起来,大多是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物产丰富,人们是锦衣玉食,吃仙桃珍果,饮琼浆玉液;生活安乐祥和,歌舞升平,人际关系和谐。
具体记载是比较多的,大同小异,例如《茅山志》记述茅盈“升举”之时的境况说:
门前数顷地忽自平,治青缣帐屋,屋下铺白毡数重,容数百人,坐远近相语……小大并集,来者塞道……但见金盘玉杯、奇肴珍果,自至人前,光景翕赫,不可名状。丝竹金石动天地,芳香之气达于数里。饮食随益,六百余人,莫不醉饱。
由此可以想象物资丰富、人际关系的和谐,老老少少(“小大并集”)欢声笑语,个个酒醉饭饱,其乐融融。其他一些“群仙洞府”的歌舞升平、游宴欢乐的记述有更甚如此者。人们把当时最好的饮食(“甘露之泉”、“天香之粟”、“奇肴珍果”),当时最高级的器物(“金盘玉杯”之类),当时最美丽的环境(“长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等等,都放在各洞天福地的记述之中,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只不过有些过分的夸张和描述难以令人相信。
同样是“理想”生活,有些笔记、诗文的记述更好理解和接受一些。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记述是比较典型的,道教第35小洞天桃源山洞内[1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洞中人的生活清闲、安详、宁静、自然、勤劳、快乐,人们衣食无忧,淳朴真挚。这是古人特别是生活在乱世的古人对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憧憬。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又说,出洞时处处作了记号,但再回去找就没有了,以后的人再也找不到了。陶渊明好像和道教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写的地方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而且这山洞的忽现忽隐成了以后许多神仙出没之处的张本,偶入洞府仙境的人离开之后往往是再也找不回去的,这样的记载不少。“洞中方数日,世上几千年”的说法,或许也是从这里衍生而来的(待考)。
洞天福地本来是道人修真成仙之处,生活本应清静、清苦。那些锦衣玉食、金盘玉杯乃至歌舞升平之类的描述,是人们把丰衣足食、和平安乐的愿望,按古代世俗生活中的“高级享受”进一步美化了。而今,我们从洞天福地中应吸取一些什么呢?所谓“洞天福地”,首先是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同时又要宜人居住,前引陶弘景所说“宜人居”三字显得特别重要,他是在“宜居”之处修建住处。其次是因山势而建造,不破坏自然环境,以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自然环境的优美,“土良水清”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茅山志》中有一段记述说:
(水味)是清源幽澜洞泉远沾耳,水色白,都不学道,居其土,饮其水,亦令人寿考也。[12]
水质好,当然有利人之“寿考”。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洞天福地的描述中都有“水甜”的字眼。想想今日,无论是上茅山或登武当,想喝到点完全没有被污染的“甜水”是一种“奢望”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人们想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何应对人为自觉不自觉的破坏、大气的污染、自然的破坏,是生态文明的大课题,也是保护“洞天福地”这种样板的重要课题。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云笈七签》第二十七卷《洞天福地》,齐鲁书社,1988年,第158页。
[2]以上引文均见《旧唐书·司马承祯传》。
[3]《道藏》第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56页。
[4]参阅杨世华,潘一德:《茅山道教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04页。
[6]《道藏》第1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8页。
[7]参阅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华文出版社,1993年,第145~149页。
[8]《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61页。
[9]参阅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10]《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7日B08专版。
[11]《云笈七签》记载:桃源山洞“在玄州武陵县属”,《桃花源记》开头就说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发现了这个桃花源山洞。
[12]《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