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合太和、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理想

一、保合太和、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理想

“保合太和”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彖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1]大自然的运行变化,万物各自静定性命,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在宇宙未分化出具体事物之前,宇宙本来是和谐的,没有什么不和谐;在宇宙分化出天地万物(包括人)之后,如果不使和谐丧失,这才叫“太和”。可见“太和”包涵着“普遍和谐”的意义。“普遍和谐”至少应包含四个层面:天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我身心和谐的愿望和理想。这里主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简要阐述一下道教期望天地和谐和天人和谐的理想。

天地和谐的理想,主要是把“天”或“天地”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祈祷天地交泰、万物化生。中国道教仪式有相当部分是祈祷天地交泰、万物化生,君王与天地合德,达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局面。被道教奉为经典的《周易》认为: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要促成天地交通之道,辅助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佑天下百姓。古代道士和信奉道教的帝王认为,宇宙之道在于天地交泰——天地和谐。天地交泰才能带来万物发育生长。因此,他们在主持名山景观设计时,常常用天地之数来统计峰岩溪涧,如武当山有72峰、36岩、24涧等,而敕建宫观的数量如9宫8观等,也有意与天地之数相吻和。即或是山岳的命名,也喜欢用“太和”二字,如明成祖创建武当山9宫8观之后,尊称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明世宗复尊之为“玄岳太和山”。武当山磨针井祖师殿正中悬挂的匾额上大书“保合太和”四个字。这些设计或命名的深层目的是祈求天地交泰、风调雨顺、万物化生、百谷丰登,以达成天地和谐、天人和谐的理想。

天人和谐的理想主要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讲的是天人和谐,天然与人工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2]。《易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3]这些话强调的是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天人和谐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讲求天人之相互协调、和谐和统一。

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观念,在武当山景观设计指导思想中有明显体现:1.不得破坏山体。如明成祖对营建武当山宫观的把总提调官员强调要保护山体,明代任自垣纂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以下简称《敕建山志》)卷二《敕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说:“今大岳太和山大顶砌造四围墙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高则不论丈尺,但人过不去为止。”[4]为了不破坏山体,玉虚宫西宫墙向内弯成弧形。2.不得破坏森林植被。从《敕建山志》卷十三《大明碑》“神留巨木”的记载可以看出,营建武当山宫观所用大木均从外地运来,不得砍伐本山树木[5]。对榔梅树、骞林树等珍稀植物都护以雕栏,不允许人们砍伐破坏。3.宫观设计要因山就势、顺应自然。明成祖《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云:“……朕闻武当紫霄宫、南岩宫、五龙宫道场,皆真武显圣之灵境。今欲重建,以伸报本祈福之诚。尔往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具奏来闻,朕将卜日营建。”[6]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南岩宫布局强调顺应自然、因山就势,两座御碑亭完全突破了轴线对称的格局;复真观不拘泥于中轴线的一以贯之,而是顺应地形,通过庭院中轴线的位移、转折来设计建筑物,都体现了因山就势、顺应自然的特点。

在明成祖创建宫观时,天人合一,天与人互不相胜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可以人工破坏自然的建筑原则得到了贯彻落实。在兴建武当山道教宫、观、庵、庙和道路、桥梁时,非常注意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设计布局充分利用了山峰的高大雄伟和坡陀的曲折幽邃,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坡陀的合适位置上,其间距的疏密和规格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使建筑物与周围的地形、林木、岩石、溪流有机地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明代文学家袁中道(1570—1623)在评价武当山道教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说:“是日徙倚山上,神醉烟岚,自念蹑屐久矣。大都自然胜者,穷于点缀,人工极者,损其天趣,故野逸之与浓丽,往往不能相兼。惟此山骨色相和,神彩互发,清不槁,丽不俗,人言五岳不堪伯仲,良有以也。”[7]

明代武当山道教建筑设计中体现的保合太和、天人合一生态保护理想,对我们现代人处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重要启示作用。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量使人工建筑“顺应自然,融于山林”,尽量使它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味地开挖土石,削峰填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