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派的历史传承

四、灵宝派的历史传承

灵宝派奉葛玄为灵宝派开山祖师,在此则灵宝派早期的传承系谱为:葛玄传郑思远,郑思远传葛洪,葛洪传海安君,海安君传葛巢甫,葛巢甫传任延庆,任延庆传徐灵期。除了此一支系的传承系谱外,葛玄同时还传兄葛孝爰,葛孝爰又传子葛悌。此葛悌是葛洪的父亲,可谓是葛氏家族祖孙三代间的传承。这就是道经中所谓葛玄经法,“一通付弟子,一通付吾家门子弟”。《道藏》中《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记述:

太极左仙公葛真人讳玄,字孝先。于天台山授弟子郑思远,沙门竺法兰,释道微、吴时先主孙权,后思远于马迹山中授葛洪,洪乃葛仙公之从孙,号抱朴子,着内外书典。郑君于时说仙师、仙公告曰:我所受上清三洞太真道经,吾去世之日,一通付名山洞台,一通付弟子,一通付吾家门子弟,世世录传至人。若但务吾经驰骋世业,则不堪任录传。可悉付名山五岳,不可轻传非其人也。有其人者宜传之,勿闭天道也。[19]

说明了对早期灵宝派的传承,还有传授地点的明确记载。

灵宝派的传承历史,以南朝陆修静、唐末杜光庭、明代周思得,加上葛玄祖师,为灵宝法脉之四大真人。灵宝派于魏晋时期崛起于江南,与江西茅山的上清派、巴蜀的早期正一派互相呼应,形成早期道教鼎立的三大教派。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道教经团多次联合举建罗天大醮,说明灵宝派三坛大醮科仪,仍为当代道教所传承弘扬。道教各派斋法主宗灵宝,是一千多年来道教斋醮史上的基本格局[20]。时至今日,“非灵宝不可度人”,“非灵宝不可以生神”[21],乃是海外崇道之士的共识。

灵宝派在中国道教为三山符箓之一,即龙虎山天师道、合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朝廷以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主领三山(茅山、合皂山、龙虎山)符箓,并赐封“正一教主”,正一玄坛演变成万法宗坛,龙虎山的正一法箓、合皂山的灵宝法箓、茅山的上清大洞法箓三大道派的祖庭成为传授法箓的宗坛,《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礼部卷之六《合皂山行法箓》条载:“圣旨节该张宗师奏:临江路合皂山有万寿崇真宫葛仙翁八景玄坛住持李宗师,每年正月十五日一番做好事,行法箓有来。”可知合皂山灵宝法箓仍得独立传授[22]

灵宝派的传承根据《道法会元》卷二四四《灵宝源流》记载,灵宝派的历代传承是:祖师虚无自然玉清元始上帝、玉宸大道太上道君灵宝天尊、紫宸太华天帝、青华上相青童道君、西灵金真梵气祖元君,其后递相传授,依序由太玄三真人、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高钦之、陆修静、上清东华太皇道君、姚耀灵、王古、田思真、宁全真、王谼、赵德真、宋存真、章洞真、孙敬真、卢谌真、薛熙真、林灵真、董处谦、张嗣成,已至元英宗时期[23];再根据俞策《合皂山志》中南宋周必大的《崇真宫记》提及唐代修建合皂观的孙道冲,及宋孝宗干道九年(1173),在崇真宫所见的管辖道士李汉卿,又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崇真宫所见的管辖王自正等,都应是合皂山的一代传箓嗣教宗师[24]。依据《修真十书玉隆集》卷三十一,白玉蟾《心远堂记》记载朱季愈为合皂山第四十代传箓宗师。说明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灵宝派已经传承至四十代[25]。如果按照年代推算,则李汉卿应为三十八代宗师,王自正应为三十九代宗师[26]。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七载有一通代皇帝草写的加封合皂宗四十六代宗师杨伯晋为真人的制文:“临江路合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四十六代传箓嗣教宗杨伯晋升加太玄崇德翊教真人。”袁桷于元大德(1297—1307)初,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他为元成宗撰写的这篇制文,说明合皂山灵宝派在元大德年间,传箓嗣教宗师已传承至四十六代[27]

俞策《合皂山志》卷上云:“壬辰(1352),山寨邓克明之变,(崇真宫)台基殿俱毁。明洪武(1368—1398)初,道士徐麟洲复之。十七年(1384),授五十代孙李半仙为灵官,王圭石副之。二十七年(1394),复授张尊礼为灵官。宣德(1426—1435)初,授黄谷虚,第五十二代也。至八年(1433),岁饥,有采蕨者遗火,延毁宫观。谷虚稍修复之,嗣后教典不坠。”说明至宣德年间,合皂宗仍有传绪,其教仍有相当传播。但在此后即趋衰落,以致一蹶不振。上书云:“至嘉靖(1522—1566)中,积负虚税,黄冠星散,仅存一二人。万历(1573—1619)间,道士刘开化欲还旧观,未果。”时“惟仙公殿、东岳殿、丹井尚存,其余琳宫绛合,弥望丘墟矣”。之后在此期间虽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道士周步云募缘重修崇真宫,清末民初,住持欧阳明性稍加修葺。于此虽有相当传播,但在此后即趋衰落,以致一蹶不振[28]

台湾地区“中国道教灵宝法师总会”理事长卢昆永道长,于2000年初访灵宝派祖庭合皂山大万寿崇真宫,此时由吴莲英道长担任住持,也并于2002年赠牌匾《道炁长存》悬挂于道观之上,我也于2009年初访合皂山朝拜,期许有一日祖庭可再发扬光大,祖师有灵在2011年5月9日至12日,在江西省樟树市合皂山,举行中华道教灵宝文化学术论坛暨祖师殿奠基典礼,并由李绍华道长担任住持,也于2013年10月14日至16日,举办葛玄祖师神像开光暨祭祖大典,将把合皂山复建,实为道教之福可喜可贺。

对于道教,我本身有着相当的期待,对于江西灵宝派合皂宗祖庭的重建,恢复道教的三山法箓盛况之期已不远。近年来,台湾道教界人士经常到大陆的宫观谒祖朝圣,并与大陆道教界共同举办一些重大的道教活动。大陆道教界亦多次应邀派代表团前往台湾参观访问。海峡两岸道教界人士的频繁交往和交流,对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对于弘扬道教文化,互相学习道教教务、活动推广、人才培养、文化研究,使得能建构道教文化的实际内涵,使得民众可以深入了解仪式的意义与功能,掌握其科仪中实际运用的仪轨与传承衍变的情形,进而努力推广道教文化思想和信仰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者系社团法人台湾灵宝道教会秘书长)

【注释】

[1](明)余策,(清)施闰章编撰:《合皂山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2](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册,第621页。

[3]《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15页。

[4]《合皂山志》校补前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5]《藏外道书》第17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55页。

[6]《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38页。

[7]《中华道教灵宝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合皂山灵宝文化学术论坛组委会,2011年,第112页。

[8]《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29页。

[9]《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52页。

[10]《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5页。

[11]《合皂志旧序》,《藏外道书》第32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539页。

[12]卢昆永:《灵宝威仪下册》,台湾彰化县灵宝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13]萧登福:《六朝道教灵宝派研究(上)》,新文丰出版公司,2008年,第4页。

[14]萧登福:《六朝道教灵宝派研究(上)》,新文丰出版公司,2008年,第16页。

[15]卢昆永:《灵宝威仪下册》,台湾彰化县灵宝出版社,2006年,第104~106页。

[16]卢昆永:《灵宝威仪下册》,台湾彰化县灵宝出版社,2006年,第143~145页。

[17]《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19~620页。

[18]张泽洪:《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文津出版社,2003年,第24~26页。

[19]《道藏》第3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28页。

[20]卢昆永:《灵宝威仪上册》,台湾彰化县灵宝出版社,2006年,第2、7、8页。

[21]《藏外道书》第17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1页。

[22]《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影印元刊本中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1232页。

[23]《道藏》第3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6页。

[24]《合皂志旧序》,《藏外道书》第32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546页。

[25]《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53页。

[26]张泽洪:《合皂山灵宝派初探》,《中国道教》2004年第2期,第8~13页。

[27]《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七,《文渊合四库全书》第120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00页。

[28]《合皂志旧序》,《藏外道书》第32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5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