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当下借鉴
对道家的“无为”,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其所著《论六家旨要》中赞誉有加:“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63]西汉初年,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之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就是对老子无为政治的实践。
《老子》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通行的解释:治国像烹煮小鱼一样,不能频繁翻动;频繁翻动,鱼就烂碎了。进一步引申,治国,政令要轻简,更不能朝令夕改,使百姓无所适从;强调清静无为,自然而治。这样的解释,自韩非子到王弼大致一脉相承。意思很明白,治国之本:尚无为,忌折腾。2008年12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强调说,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64]。所谓“不折腾”,最简洁的解释就是按规律办事,在今天,就是不搞不切实际、违背科学和劳民伤财的“政绩”,适当地“无为”。有趣的是,老子这一名言,曾被中美两国元首分别加以引用。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道德经》这一名言,以阐明其治国理念和方略[65]。2013年3月19日,出访之前的习近平主席接受了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在巴西《经济价值报》记者提问时,习主席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66]
老子提出“不争”、“不先”,提醒当今人们,对于世俗的物欲和名利的羁绊的超越,避免为财货物欲或名利地位而抛却人格,丧失自我。所以,人们应该淡泊名利,俭啬寡欲。激励人们克服环境的困扰,在非良好的条件下,超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这些低级的、中级的需要,从而向自我实现这一高层次的需要发展,才能与大道合一[67]。不争,其根本用意是反对不正当竞争,不为不道德的私利而争,提倡在遵循天道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公平竞争,“不争之争利于市场良性竞争的培育……并受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68]。
《老子》第21章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说,大德之人的一切表现,惟服从于道。许医农将出版物封底的广告语(Blurb)妙译为“勾魂语”[69],我想以胡孚琛、吕锡琛所著《道学通论》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道学之道,以无为本,以因为用,以反为奇,以化为术,无成势,无常形,立俗施事,开物成务,救亡图存,神妙莫测,其精华可以究天人物理,其尘垢秕糠犹可以陶铸尧舜。老子以道垂统而教天下,人能得其一隅则可以治国,可以用兵;可以成大事,可以立功;可以见性明心,可以乐生益寿;可以叱咤风云,可以退藏于密;可以无往而不胜,可以随遇而能安;可以用一字而走遍天下行之万世者,其唯道乎![70]
(作者系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注释】
[1]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9页。
[2]周立升:《老子的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26页。
[3]何新:《宇宙之道——〈老子〉新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序一第3页。
[4]田文军:《〈老子〉“道”论新探》,《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页。
[6]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6页。
[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4页。
[8](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55册第54页。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3页。
[10]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4~115页。
[1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149页。
[12]张采民,张石川注评:《〈庄子〉注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13]孙以楷:《老子通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1页。
[14]董作民:《老子“道”的自然科学意义》,见杨廷俊主编:《老子故里论老子·道论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97~198页。
[15]《周易·系辞上》,《周易注疏》卷十一,见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册第544页。
[1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323页。另,《老子》第9章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处“天之道也”,陈鼓应亦注曰:“指自然的规律”,《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90页。
[17]韩非:《韩非子·解老》,见高华平等译注:《韩非子》,中华书局,2010年,第208页。
[1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0页。
[19](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55册第58页。
[20](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55册第66页。
[21]车载:《论老子》,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0页。
[22]高亨:《老子通说》,见《老子正诂》,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6页。
[23]方尔加:《“道”的奥秘》,《光明日报》2010年7月15日。
[24]刘小龙著《老子原解》将《老子》全文按原来的顺序进行了内容归纳式的划分,计共有16个单元,按刘氏对《老子》第81章的划分,则《老子》第81章中论道即占34章之多。见刘小龙:《老子原解》,新星出版社,2006年。
[25]刘焕藻:《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理论月刊》1999年第5期。据悉,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发掘出800余枚竹简,其中有86枚为《老子》抄本。郭简《老子》并非同一整体,而由三册简文组成。郭简《老子》甲、乙、丙三组总共2190字,其中《老子》(甲)用简28枚,计610字;《老子》(乙)用简18枚,计410字;《老子》(丙)用简40枚,计1170字。甲组的文字对应着传世本的5章,乙组对应着8章,丙组对应着20章。另参郭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高晨阳:《郭店楚简〈老子〉的真相及其与今本〈老子〉的关系》,《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
[26]李之濂:《简论道》,见杨廷俊主编:《老子故里论老子·道论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48页。
[27]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7页。
[28]程颢《秋日偶成》诗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起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见(宋)吕祖谦编:《宋文鉴》卷25,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350册第257页。
[2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73页。
[30]郭店简本此句为:“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此后,学界对通行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产生了不同的解读,众说纷纭,参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7~219页注释4。
[31]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93~194页。
[3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38页。
[33]河上公注“道法自然”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见(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55册第58页。
[34]葛长庚在《道德宝章》中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如此而已”。见(宋)葛长庚:《道德宝章》,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55册第245页。
[35]吴澄说:“‘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自然者,无有无名是也。”见(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55册第278页。
[36]焦竑的《老子翼》接受吕吉甫注的看法,认为“自然”的意思是“无法”,“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无法”:“以无法为法者也,无法也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见(明)焦竑:《老子翼》,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55册第354页。
[37]冯友兰言:“这并不是说,于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为‘道’所取法。上文说,‘域中有四大’,即‘人’、‘地’、‘天’、‘道’。‘自然’只是形容‘道’生万物的无目的、无意识的程序。‘自然’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另外一种东西,所以上文只说‘四大’,没有说‘五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跟目的论说法鲜明地对立起来。”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载《三松堂全集》第7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4页。
[38]童书业说:“老子书里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本质是自然的。”见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齐鲁书社,1982年,第113页。
[39]张岱年认为,“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见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79页。
[40]任继愈直接将这句话翻译成“道效法它自己”。见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41]陈鼓应注“道法自然”为:“道纯任自然,自己如此。”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163页。
[42]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4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65页。
[44]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45]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46]吴成国,程程:《楚文化与老子之道》,《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7](元)朱公迁:《四书通旨》引《中庸》,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04册第595页。
[48]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页。
[49]车载:《论老子》,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14页。
[50]钱锺书:《管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445~446页。
[5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7页。
[52][韩]李顺连:《道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53]葛荣晋:《21世纪是〈道德经〉回归的伟大时代——外国人眼中的〈道德经〉》,见赵保佑主编:《老子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文集》(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09页。
[54]《外国人对〈道德经〉评价很高》,见中搜论坛(http://bbs.zhongsou.com/3/20110602/1440983.html)。
[55]《〈老子〉在西方》,见中国国学网(http://www.confucianism.com.cn/Show.asp?id=130861)。
[56][韩]李顺连:《道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2~255页。
[57]葛荣晋:《21世纪是〈道德经〉回归的伟大时代——外国人眼中的〈道德经〉》,见赵保佑主编:《老子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文集》(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09页。
[58]陈斌:《从今天起,学会忍受灰霾》,《南方周末》2013年12月12日F29版“评论”。
[59]潘存娟,刘惠:《道法自然 关注环境——中国道教界开展道教宫观生态保护活动》,《中国宗教》2008年第11期。
[60]牟钟鉴:《走近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1999年,第159~160页。
[61]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62]肖玉峰:《“道法自然”的现代诠释》,《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9期。
[63](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2007年,第3292页。
[64]《胡锦涛提出伟大目标 称不懈怠不折腾就能够实现》,见中国新闻网。
[65]葛荣晋:《21世纪是〈道德经〉回归的伟大时代——外国人眼中的〈道德经〉》,见赵保佑主编:《老子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文集》(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10页。
[66]石家友:《习主席咋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67]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9~270页。
[68]高建立:《老子的商业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评估》,见赵保佑主编:《老子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文集》(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27页。
[69]贺卫方:《我的2013年书单》,《南方周末》2014年1月23日E24版“年度清单”。
[70]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