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英语世界老学是英语世界学者在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知识经验、宗教信仰等基础上对《老子》进行的诠释。自《老子》进入英语世界后,英语世界学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对《老子》进行了多元化的诠释与研究,使英语世界老学呈现出不同的分期和特点。这些老学研究成果既体现了英语世界对《老子》的理解和认识,也折射出英语世界的时代特征和思想特点。正是在这种多元化的阐释下,老子及其思想获得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影响日益扩大,《老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
【注释】
[1]该文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阶段性成果。
[2]王剑凡:《中心与边缘——初探〈道德经〉早期英译概况》,《中外文学》2001年第2期,第114~115页。
[3]James Legge.The Texts of Taoism.Part Ⅰ of Ⅱ.Sacred Books of the East,Volume 39.The Tâo Teh King(Tâo Te Ching)of Lâo Dze(Lao Tsu).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1,p.17.
[4]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5]翟林奈,翟理斯之子,生于中国,1900年进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负责管理东方图书,研究汉学,写有关于中国的文章,除英译《孙子兵法》、《论语》外,还编译了《老子语录》(The Sayings of Lao Tsze,伦敦1904年初版,到1972年共再版11次,纽约4次)、《中国神秘主义的沉思录——庄子哲学选》(Musings of Chinese Mystic—Selections from the Philosophy of Chuang Tzu)(伦敦1906年初版,后再版7次)(有电子书)、《来自〈列子〉的道家学说》(伦敦1912年初版,后再版4次)、英译《列仙传》(伦敦1906年初版,1948年再版)(参考《英国的道教研究》,《当代道教》)。
[6]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76页。
[7]Lionel Giles.The Sayings of Lao Tsze.London:John Murray,Albemarle Street,1909,p.19.
[8]Lionel Giles.The Sayings of Lao Tsze.London:John Murray,Albemarle Street,1909,p.22.
[9]李艳:《20世纪〈老子〉的英语译介及其在美国文学中的接受变异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10]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05页。
[11]Arthur David Waley.The Way and Its Power,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New York:Grove Press,Inc.,1934.
[12]Arthur David Waley.The Way and Its Power,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New York:Grove Press,Inc.,1934,p.14.
[13]Homer H.Dubs.The Date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 Philosopher Lao Tsz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61,No.4(Dec.,1941),pp.215-221.
[14]Homer H.Dubs.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Lao Tsze:A Reply to Professor Bodd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62,No.4(Dec.,1942),pp.300-304.
[15]陈才智:《西方汉学家一览》、《美国的道教研究》网络资源。
[16]Derk Bodde.Further Remark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o Tsze:A Last Reply to Professor Dubs.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64,No.1(Jan.-Mar.,1944),pp.24-27.
[17]陈才智:《〈老子〉研究在西方》,《汉学研究》(第八集),中华书局,2004年。
[18]陈才智:《〈老子〉研究在西方》,《汉学研究》(第八集),中华书局,2004年。
[19]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20]转引自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11页。
[21]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13页。
[22]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13~214页。
[23]本杰明·史华兹,美国人,犹太移民后裔。1934年考取了哈佛大学,1938年获得拉丁语系(Romance)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于1940年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取得硕士学位,1947年获东亚研究硕士学位,以后又获得了中国历史与语言的博士学位,1950年执教于哈佛大学政府与历史系,他还曾当选为亚洲研究学会主席。史华兹一生的学术成就可以三本著作为代表,分别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兴起》(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大学出版社,1951)、《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哈佛大学出版社,1964)、《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1985)。三本书贯穿了一个中心:思想史研究。
[24]李艳:《20世纪〈老子〉的英语译介及其在美国文学中的接受变异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16页。
[25]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26]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92页。
[27]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