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张岱年先生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宣扬‘刚健自强’,道家则崇尚‘以柔克刚’,这构成中国文化思想的两个方面。”[1]曹峰在其编著的《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如果要在众多的古代先贤中,找出两位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那么孔子和老子无可争议。如果要在多元丰富、五彩纷呈的古代思想中,找出一根最为基本的线索,那么儒道关系无可争议。如果说,对阴阳之间对立统一的强调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对秩序与自由的把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话题,那么,儒道关系正是这一特色、这一话题的集中体现。如果说,有那么一条脉络,它与中国文化的兴起、发育与演变相始终,那就是儒道关系的漫长发展过程。”[2]
从以上两位先生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儒道两家思想的推崇以及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我们也无须在此一一列举其他学者类似的表述,因为这基本上是学界的共识。直至今天,儒家的人文主义和道家的自然主义之间的对立和互补依然共同推动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前辈学者在研究儒道思想时往往是各说各话,很难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比较深入地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在20世纪初开始发生了改变,有关儒道关系及比较研究的相关领域逐渐有学者开始涉猎,并逐步发展,直至今天仍方兴未艾。关于儒道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前辈学者的观点作一个简要的总结的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早期的儒道关系,互相批评的成分较多,以后互补的成分较多。近年来长沙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和上博简等楚地简帛的出土,给我们研究早期儒道关系提供了新材料,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早期儒道关系提供了新视野。
通过新出土的楚地简帛文献,我们对楚地的学术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罗运环先生认为道家思想是荆楚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学一直是荆楚重要的文化内涵[3]。通过对楚地新出土的简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探究早期儒家与道家之间的关系;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简帛文献的地域性,来探究楚地文化对早期儒道关系所起到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