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及其《老子亿》

一、王道及其《老子亿》

王道(1487—1547),字纯甫,号顺渠,谥文定,山东武城人,曾任南京、北京国子祭酒,官至吏部侍郎。《老子亿》乃王道中年读《老子》的心得汇编,非为一时之作,正如王道自言:“余自中岁,颇好读老子书,遇会心处,则诠数语于其简端。积久成帙,不忍弃掷,名童子录而藏之。”[3]书名之“亿”字出自《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4]王道截取此章而引为:“孔子谓:赐也,亿则屡中。”[5]“亿,意度也。言子贡不如颜子之安贫乐道,然其才识之明,亦能料事而多中也。”[6]《老子亿》意为对《老子》原意的揣度,又接着引《老子》之言:“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7]即可见王道认为自己注解《老子》乃是犯了多言之过,即使偶尔的解释好像与圣人之道一致,也不过是表面如此而已,并非圣人之道果真如此,“皆窥见其仿佛,而非实有诸已也”[8]。但心有所悟,不得不发,故有《老子亿》。王道于《老子》中所悟的主要内容就是修身治国之道。

修身与治国,在历代解老者的著作中虽然所占比重不同,但是很少有注解者只言其一,修身治国在《老子》思想中不能决然分开,即使庄子如此重视修身,也表示要“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9]。及至明代,有道教人士直接将老子之修身治国等同于儒家的内圣外王:“《太上道德》上下两篇,凡五千余言,内而葆炼存养之道,外而修齐治平之事,无不备焉。此所谓内圣外王之学也。”[10]

王道同样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发挥的。王道“不把《老子》只看成是‘形而上’的抽象教义,而是作为现实生活和处世的指南”[11]。这个论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王道注解老子的主旨——修身治国。综观《老子亿》,王道直接论述道之本体的内容并不多,这在第一章的注解中其实已经奠定了基调。王道认为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论述道体,即道之特点,其核心即是虚无。在《老子》原文中对于道的自然、无为属性描述最多,但是对于道的无为属性的原因并没有说明。至严遵的《老子指归》,除了描述其自然、无为属性外,重点论述道的虚无之性,将其列为道最重要的属性,是无为、自然属性的根源。“《指归》、《河注》用道的虚无解释道的无为,并将道的虚无属性提高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修养身心,还是治理国家,都要效仿道的虚无。”[12]王道也采用了这样的注解思路,以第一章的注解为总纲,且王道自言《老子》第一章乃“五千言之肯綮,千圣之要诀”。故在后面对《老子》中专门描述道的章节——第四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进行注解时,都是对第一章所诠解的道之虚无特点的重申,而剩下的章节,王道则反复以道之虚无论证其自然无为的修身治国理论的正确性与必要性,虽然表面看来王道尤重修身,他赞同《庄子·让王》中的“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的观点,但是观其文,王道更重《老子》治国理论的发挥。修身治国在王道的思想中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治国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治国为目的,但修身只是手段,治国才是最终目标。从王道将《老子》中做主语的“人”、“民”多做国君或上位者解就可窥见一斑,如“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之“民”指“为民上者”[13]。“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之“人”指“有国家者”[14]。“民之谜,其日甚久”之“民”指“人也,实指在上而为政者”[15]。故下面论述先言其修身思想,再言其治国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