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上所见《度人经》的读诵

二、道教史上所见《度人经》的读诵

《度人经》奠定了道教神仙系谱,展示出道教宇宙论的面貌,凸显出灵宝派经教的特征。《度人经》宣扬道教济世度人之宗旨,“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名句,就是道教教理教义的简明体现。《隋书·经籍志》述道教起源,即以《度人经》的神仙创世说为依据。在道教发展史上,《度人经》是道士必习的经书。宋代王溥《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五月敕:

诸色人中,有情愿入道者,但能暗记《老子经》及《度人经》,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26]

《度人经》在唐宋时期已是考察道士的根据,在宋代尤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宋真宗曾为《度人经》御制序,宋徽宗曾经御书《度人经》并作注。宋真宗《御制灵宝度人经序》:“《太上灵宝度人经》者,元始之妙言,玉晨之宝诰。”[27]北宋道士补道职时,要考试《度人经》。《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志》载:“补道职,旧无试,元丰三年始差官考试,以《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等命题,仍试斋醮科仪祝读。”[28]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载元丰三年(1080)十月十六日:“右街道录张居善等乞自今补道职,试《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等义,并宣读斋醮科仪、祝读等为兼经。”[29]金代规定三年一次的道士、女冠考试,其中同样有考《度人经》的科目。《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载:“道士、女冠、童行念《道德》、《救苦》、《玉京山》、《消灾》、《灵宝度人》等经,皆以诵成句,依音释为通,中选者试官给据,以名报有司。”[30]

明代编修的《正统道藏》、《度人经》被列为洞真部本文类天字第一号经典。《度人经》作为洞玄灵宝部首经,是奉道之士必须诵习的经书,历代道门的高道宗师,都强调诵习《度人经》的重要性。唐代道士薛幽栖《灵宝度人经注》认为:“讽诵之篇,则此卷为首”;“非寂然则莫能契道,非敷诵则无以弘经”[31]。道教宣称奉道要诵《度人经》是修道的一种功德,虔诚诵经就可以得道长生。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诵道经”条载:“《修行记》:正月上元,七月中元,皆大庆之月,长斋诵《度人经》,则福及上世,身得神仙。按《度人经》云:‘正月长斋,诵咏是经,为上世亡魂,断地逮役,度上南宫。’”[32]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九“诵仙书”条载:“《修行记》:七月中元,乃大庆之月,长斋诵《度人经》,则福及上世,身得神仙。按《度人经》云:‘七月长斋,诵咏是经,身得神仙,诸天书名,黄箓白简,削死上生。’”[33]这反映诵《度人经》得福报的观念,在宋代已扩散为民间习俗。

《度人经》提倡的斋戒诵经,对后世道门影响甚大。唐代司马承祯曾勤苦诵读《度人经》,在道教史上被传为佳话。南宋白玉蟾《修真十书上清集》卷四十二《道学自勉文》载:“司马子微初学仙时,以瓦砾百片置于案前,每读一卷《度人经》,则移瓦一片于案下,每日百刻课经百卷,如此勤苦,久而行之,位至上清定箓太霄丹元真人。”[34]在道教史上不乏道士虔诚诵经的实例,唐代道士杜光庭就记载有诵《度人经》的灵验故事。唐代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一《崔玄亮》载湖州刺史崔玄亮:“常诵《黄庭经》、《度人经》,执手炉于静室讽经,奄然化去。”[35]唐代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卷十《崔昼诵〈度人经〉验》载:道士崔昼遵白云先生司马承祯告诫,每日虔诚诵读《度人经》,后来得使者驰送一缄,为已故父亲的家书。“先君亲札云:‘感汝念诵《度人经》功德之力,累世之祖,尽得生天。’”[36]《道教灵验记》卷十三《陈太清〈度人经〉验》载:天台观道士陈太清,五十岁时,出家入道,诵“持《度人经》昼夜不倦,虽行坐执役,未尝辍于口焉。……持经十余年后,白发载黑,齿落更生,筋力强盛,步骤轻疾”[37]。透过杜光庭笔下的仙传故事,可见诵读《度人经》已是唐代道士的重要功德。

道教重视诵经的功能,宣称奉道者可以因经悟道,因悟成真。明代张宇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卷四说:“诸经中,元始度人为上品经也。经者,阳则起人善念,阴则开度幽灵,功莫大焉。”[38]宋代诵读《度人经》的风气,在各地道门更为兴盛。宋代庐山太平兴国宫的道史,就专门记载该宫道士诵读《度人经》的故事。《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五《齐武直坐化》:“本宫道士齐武直,每旦朝真毕,即闭门端坐,不交人事,诵《灵宝度人经》,冥心默契,自得其旨。”[39]《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五《毕养素遇异人》载本宫道士毕道宁,“每日杜门存神,诵《度人经》一卷”[40]。《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五《刘祖师立化》载本宫道士刘大彰,“一日晨兴,澡沐更衣,诵《度人经》毕,呼其徒弟来前,语以死生超化之道”[41]。元代张天雨《玄品录》卷五《道化》载宋代著名道士徐守信:“为天庆观佣役。服敝布衣,曳绳屦或跣行。终日无所为。惟执帚扫除,且诵《度人经》不绝口。”[42]《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卷上记述徐神翁:“尝遇至人授道,日诵《度人经》,有问休咎者,假经中语以告。”[43]《宋诗纪事》卷九十《徐守信》引《语录》载:“自是,常放言笑歌,日诵《度人经》,绝粒至数日,为人言祸福如影响。”[44]历史上道士有道行修持者,在书箓时要先诵《度人经》一过,或十过,依经行持。《道法会元》卷二百五十《太上天坛玉格下》:“行灵宝大法,先持读《度人经》五千卷,方可用事。”[45]《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一就说:“世人惟知诵《度人经》,而不知诵《大洞经》。”[46]

在道教经法传授史上,一些高道重视以《度人经》开度弟子。南宋淳熙二年(1175),白玉蟾入西蜀之青城,进访金堂际遇老道人,就获得《度人经》的授传。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雷默庵传》载雷时中对弟子述说,路祖师曾遇太上老君传授道法,“而是教专以《度人经》为主。师每化导世人,及开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诵经,各获果报。且尝论《度人经》旨,以开后学,其要在十回度人”[47]。雷时中是宋末元初天心派的重要传人,他在至元乙未(1295)四月初五日羽化之前,“沐浴更衣,端坐临午,命卢、李二师率诸门人讽《度人经》一卷毕,即索笔纸,书颂曰:‘一轮明月照清穹,万里无云光霁中。自在逍遥无一事,圆融常与太虚同。’颂毕,凝然而逝”[48]。明代道经《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六《天心地司大法》彭元泰《法序》说:“昔宗师廖真人修大洞法,诵《度人经》。……后真人得道,遍历江湖。”[49]南宋道士廖守真传北帝天心地司大法,是南宋末至元延祐年间天心支派的传人。

在道教经法史上,也不乏诵《度人经》诚敬感神的灵异记载。唐开元(713—741)中,叶法善兴建浙江奉化虚白观。宋代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十八《虚白观记》载:“天师日讲《度人经》,有庞眉藜校者,日至听讲,察之,镇亭山龙王也。”[50]叶法善在虚白观讲《度人经》,以致出现感动龙王的神异。关于讲《度人经》而感动龙王之事,民间还有不同的传说版本。《大涤洞天记》卷中《道士诵度人经》载:

《余杭图经》载,洞霄宫主首道士诵《度人经》,多著奇验。每就所居侧龙潭上持念,一日有老人从潭中出,跪曰:弟子即龙王也,每听经文,无任皈仰,今窃有请焉。师才到潭上,则幽祇皆起敬不退,殊不自安,愿只宴坐斋中,不妨日课,百灵得以休息。[51]

宋代邓牧《洞霄图志》卷四《古迹门异事附》之“诵《度人经》”条,宋代洪迈《夷坚三志》壬卷第三《洞霄龙供乳》,都记载了同样的奇验故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一《贾善翔》载北宋道士贾善翔:“一日在亳州太清宫,众请讲《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至说经二遍,盲者目明。时会中有一媪,年七十余,丧明已三十年,一闻经义,豁然自明。”[52]这就是唐五代道士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所谓“近代诵咏此经,感应不少”的事例[53]。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一《道教门·道经》“度人经悟道”条载道士章思廉:“酷嗜《度人经》,诵声不绝。”[54]史称章思亷居遂昌寿光宫,诵《度人经》有感悟,后来预言休咎多有灵验。《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下后附《诵度人经应验》故事四则,记载了南宋道士杜延真、刘氏女、王明、张将仕修诵《度人经》应验的灵异事迹。

历史上《度人经》的诵读,还形成转《度人经》的仪式习俗,这是道教诵经的特殊形式。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八《贾湘严奉老君验》载:

贾湘,累世好道,崇奉香灯。……黄巢既陷长安,大驾西幸。湘金帛,挈骨肉,自东渭桥出。道路剽掠之人,不知纪极,其一家百余人,行李无所惊惧。遂于龙角山下,葺居避难。衣冠及远近道流,皆投其家,各与拯给,请道流转《道德》、《度人经》,不啻万卷。[55]宋洪迈《夷坚支志》景卷第九《丘鼎入冥》:

丘曰:“吾固贫士,且来时不持一钱,何以为谢?”卒曰:“候还家,请道士转《度人经》百遍足矣。”[56]

唐代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五《疾病仪第三》载:

凡道士疾笃将困之时,皆须香汤沐浴,冠带如常仪,出所禀经法,佩带于房前,施安供养。请诸名德,斋戒诵经,忏悔受身以来所犯诸罪,不得有所隐藏,显而发露,灭罪祈福也。张续师云:可转《度人经》一两百遍。[57]

道教修黄箓灵宝斋的转经,就有转度人经的科仪法术。

在唐代的涉道诗中,不乏诵读《度人经》的内容,这是唐代《度人经》流传的写实诗篇。唐代吴仁璧《读〈度人经〉寄郑仁表》诗曰:

身虽一旦尘中老,名拟三清会里题。

二午九斋余日在,请君相伴醉如泥。[58]

唐代皮日休《寄题镜岩周尊师所居诗》序载处州仙都山道士周景复:“迨八十年,不食乎粟。日唯焚降真香一炷,读《灵宝度人经》而已。”[59]道士周景复虔诚诵读《度人经》的故事,元代陈性定编纂仙都山志时载入《仙都志》。《全唐诗》卷八百六十赵惠宗《遗简诗》序说:“赵惠宗,硖州人。通晓法箓。天宝末,忽积薪自焚,坐火中诵《度人经》,火既烬,其下草犹绿,得遗简,有诗二首。”[60]而赵惠宗诵《度人经》自焚之事,被宋代陈葆光编入《三洞群仙录》。明代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二《白虹跨东井》载道士赵惠宗:“唐天宝中,积薪自焚,怡然坐火中,诵《度人经》,化为瑞云仙鹤而去。”[61]道教认为虔诚诵经,会增强奉道之心,诵《度人经》自焚化去,就是历史上的极端事例。历史上还有生前虔诚奉道,死后以《度人经》随葬的事例。《宋诗纪事》卷九十引《郡阁雅谈》载:

沈廷瑞,吏部郎中彬之子,弃妻入道,居玉笥山。雍熙二年上元日,辞道侣,念《人生几何赋》,无病而终。遗言于弟子,以画土宿一帧、《度人经》一卷随葬。后二年,有合皂山僧昭莹于山门相遇,云:“暂别庐山寻知己。”留土宿一帧,《度人经》一卷,五言诗一首为别。[62]

唐宋时期道教还提倡本命日转《度人经》,并视之为修道的秘要诀法。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五《秘要诀法》之《本命日第十九》载:“夫本命日,可转《度人经》一两过,即魂神澄正,万气长存,不经苦恼,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功满德就,名书上清。”[63]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一《祭炼有功》,就记载龙泉万寿宫道士潘梦庚于梦中得阎罗王提示:“你平生诵《度人经》及《九天生神章》,祭炼有功,幽沉获福,寿延一纪。”此后潘梦庚“愈谨戒律,诵《度人经》,卒享高寿”[64]。唐代杜光庭《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序》,高度评价诵读《度人经》的功能说:“闻之者神襟明畅,飘然有飞跃腾凌之意;听之则神和于内,气逸于外。可以致道,可以延龄。……故能保制劫运,召役鬼神,招真集灵,通神达妙,无所不能。万魔睹之以摧伏,百神仰之以朝宗。”[65]宋代卫泾《度人经后跋》:“道藏三十六部,传流人世,所睹闻者可数。而《灵宝度人》一经,尤无上之上,又玄而玄者也。”[66]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说:“若元始说经,当以《度人上品》为诸经之道。”[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