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国思想
王道发挥《老子》中的治国理论,其核心思想亦是无为。圣人法道之自然,进可建功立业成其外王之业,退可修道体德成其内圣之业:
明此以南向,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辅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以也。无为而无不为之妙如此。[47]
圣人之无为到底是何意呢?是指什么事都不做吗?非也。大道运行自有其理,天地圣人皆不能违,圣人所能做的就是“顺其机而不敢逆,循其变而无所堙”[48],然这并不是指什么事都不做,因为王道认为无御乎有,有通过无来发挥作用,有无本就一体。但有为并非指妄为,“有”必须要合于“无”,即指为之有度,去万物之过当处,辅万物之自然。故王道所指之无为就是顺万物之自然而为,而非妄为:
世之言治多者,眩露其聪明,驰骋其事功,而不知无为之为妙也。及知矣,则又不免于弃万事以趋之。斯二者,皆惑也。圣人则异于是。虽爱民治国,而心常无为。虽常无为,而爱民治国之事未尝或废。所谓允执阙忠,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49]
这就是《老子》所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50]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51]。落实到具体实践,王道的无为治国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实施愚民政策。王道赞同以愚民政策治民。圣人以道治人,内不使人起争心,外不用人以才智。不起争心,故不特别表彰贤名、宝贵珠玉珍禽,以防止人们起争名逐利之心,使人们保持一种“无思无虑,精神内固”[52]的状态,人们无知无欲故无求,自然就没有纷争了,外不用人以才智,因为民之难治,皆因其智多也:
生民之初,混沌未凿,智慧未出,本不难治也。惟上之人以智倡,而下始以智应之,积习之久,姦伪日滋,窃术以自便,巧文以避诛,而上之人始无如之何矣。民之不可明也以此。[53]
故圣人要求“绝圣弃智”,不以智治国。以智治国,则民智开,奸邪生,实为国之害也,相反,绝圣弃智,则民保其淳朴自然的天性,自可全身免祸,福甚大焉:
以智治国,明之也。然而其民缺缺矣,害孰甚焉?不以智治国,愚之也。然而其民醇醇矣,福孰大焉[54]?
其二,慎教令。既不可繁政扰民,亦不可朝令夕改,不然,百姓将无所适从,且会降低对政府的信任。故圣人之治,不轻易立法变政,不得已而为之,必会做好充分准备:
苟不至于穷,未尝轻治一法,轻变一事也。与民相安而已矣。不得已而当治矣,必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而后有制之言也;革而当变矣,必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而后有变至言也。[55]
其三,“不仁”。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6]。圣人只有持此公正之心,不因人之贤愚不肖而区别对待,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因为天下有德者少,而失德者多,若以此作为结交标准,必将自己立于大部分人之外,祸不远矣:
天下之人,有道与德者常少,而失道与德者常多。若于此有差别相,则不惟道之本体不当如是,而天下之不与者□□至人不如是也。普然大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与德者固同之矣,和其光,同其尘。失道与德者亦无不同也。我既不自异于人,则人亦不自异于我。[57]
除了有一颗公正平等之心,圣人还必须待人以诚,忘却自身,心不诚则争端起,不忘身则执于名相,自然不能平等待人:
设使中心之诚一有不足,而徒外立其德以为笼罩之术,则机心一萌,鸥鸟不下,而况于人乎?[58]
其四,有为而不妄为。圣人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然其有为,必须要注意两点:第一,必注意抓重点,抓本质,不能事无巨细统统包揽:
以无制有,执古御今,笃忠信而不专事乎繁文,总纲维而不琐屑乎众目[59]。
第二,为须有度。天地万物之消长变化自有其理,此理天地尚不能违,何况圣人乎?故圣人谨遵兴衰存亡之理:
斯理也,自天言之,则消息盈虚之运,否泰剥复之常,天地所不能违也。自人言之,则进退存亡之理,兴衰治乱之原,圣人所不能违也。[60]
圣人之为不过是顺势而为,去除天地万物中之过当之处,时未至不为,时已过不为,辅万物之自然而已,这也是万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可理解为顺势而为就是坐等其成:“若直任万物之自然,而无以辅之,是有春夏而无耕耘,有秋冬而无收获。”[61]但亦不可任意妄为,或为而过度,如此则不仅不能安天下,反为天下之害也,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汉武帝之有轮台之悔,宋神宗肇靖康之变,其戴不可胜言,而况王莽、宇文黑獭之流乎?”[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