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父地母”:道教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感恩思想

一、“天父地母”:道教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感恩思想

道教继承了由古代流传下来的“天父地母”观念。《太平经》说:“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父当主教化以时节,母主随父所为养之,子者生受命于父,见养食于母。为子乃当敬事其父而爱其母。”[2]“天犹好生不伤也,故称君称父也;地以好养万物,故称良臣称母也。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化乎万物。”[3]《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也说:“皇天生我,天为我父;皇地载我,地为我母。”[4]

道教从这种拟人化的生态伦理观念出发,要求人们随顺天地四时阴阳,不能干违逆天地之事。《太平经》说:“天地,人之父母也,子反共害其父母而贼伤病之,非小罪也。故天地最以不孝不顺为怨。”[5]“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6]

《太平经》认为,人对天父的违逆表现为扰乱四时之气。它说:“四时之气,天之按行也,而人逆之,则贼害其父。”[7]“天因四时而教生养成,终始自有时也。夫恶人逆之,是为子不顺其父,天气失其政令,不得其心。”[8]于是天父怒治其子,降下灾异。古人认为,春夏长养,秋冬肃杀,这是一种固定的循环程序,不能违逆。因此,古人强调不能在万物生发的季节,滥杀滥伐。

《太平经》认为,人对地母的不孝行为表现在凿地起土上。它说:“(人)以地为母,得衣食养育,不共爱利之,反贼害之。人乃甚无状,共穿凿地,大兴起土功,不用道理,其深者下及黄泉,浅者数丈。母内独愁恚诸子大不谨孝,常苦忿忿悃悒,而无从得通其言。”[9]人以为地没有知觉,而不知地之疾痛上感于天,天父降下灾异,而地也就不再出力养育万物,人民生活无着,死亡相继。“父母俱怒,其子安得无灾乎?”[10]

为了使世人对起土为何会伤害大地有清醒的认识,《太平经》把大地与人的身体相比拟。它说:“穿地见泉,地之血也;见石,地之骨也;土,地之肉也。”[11]取血、破骨、穿肉,能不疼痛吗?

《太平经》这种把大地拟人化的思想,也是有其渊源的。纬书《尚书·考灵耀》即提出:“地以名山为之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土为之肉。”[12]刘向《别录》也认为大地与高级生灵一样,具有痛痒的知觉:“凿山钻石则地痛,蚤虱众多则地痒。”[13]

为了不伤害大地,《太平经》主张,人民最好是依傍流水,居住洞穴,不用凿井,也不用起土建屋。书中描述古代理想时代,人民“多就依山谷,作其岩穴”,“又多依流水”[14],人与天地相安无事,故其人少病也。有人反驳道:“今时时有近流水而居,不凿井,固多病不寿者,何也?”[15]《太平经》说,这是因为人类从远古以来,犯了很多过错,他们承负了前人和同时代别人的罪责,“比若一家有过,及其弟兄也”[16]

《太平经》虽然提出依水住洞的理想办法,但它也承认,有的地方必须打井才有水喝,而且当时的人们已不可能再像古人那样居住洞穴,那么怎么办呢?《太平经》退一步说,天地并不痛恨人们凿井建屋,只是痛恨人们穿凿土地太深。于是《太平经》规定了一个很严格而具体的有关起土的限制性操作程式。它说:“凡动土入地,不过三尺,提其上。何止以三尺为法?然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三尺者,属及地身,气为阴。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17]《太平经》之所以制订三尺为限的起土规则,纯粹是一种思辨的产物。在它看来,三尺以上的土地并不属于大地,一尺之内为太阳能够照到的地方,所以属天;二尺之内,是植物的根所生的地方,属于大地上的生物;只有三尺以下的土地才属于大地本身,因此,凿地不能及于三尺以下(《尚书·考灵耀》也认为:“三尺以上为粪,三尺以下为地。”)。

《太平经》的上述规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在大部分地方,只凿地三尺,绝对涌不出水来。而它反对凿地起土的原因也是把大地拟人化,以人的感受来比拟大地的感受,显然也是不恰当的。但它要求人们不要乱挖土地的主张,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现代人为了采矿,把大地挖得疮痍满目,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有的地方过量开采地下水,不仅造成地下水源枯竭,而且导致地表下沉。可见,《太平经》的神学说教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定的自然生态智慧。

我们今天讨论《太平经》的“天父地母”观念,不是要直接继承其中关于限制人的行为的具体操作规定,而是要重视其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感恩之情。《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是自然界自身进化的产物,并且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从这个角度上说,把天地称作父母,没有什么不妥当的。恢复天地在人心目中的神圣感,有利于使人对天地产生敬畏和感恩之情,从而使人在向自然界索取财物的时候,能够有所节制,不过分破坏生态环境。

庄子曾指出,人的身体、生命、禀赋、子孙等都是大自然给予的。《庄子·知北游》载: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人是大自然的创造物,而不是独立自存的。因此,人应该懂得感恩。道教历来强调,人应对养育自己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持感恩和报恩的心态。道教有报四恩的说法,即报答天地覆载、日月照临、皇王水土、父母养育四恩。对环境持感恩、报恩心态的人,一定会懂得尊重和爱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