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南宗丹法与理学的会通
南宗也同样汲取了宋代理学思想,以儒释丹,以儒学思想来会通丹道。例如《悟玄篇》引程子之说论述何谓玄关一窍:“人能无私之时,便是玄关一窍,才有一毫私欲,不是也。程子曰:不偏不倚之谓中,才有偏倚便不中也。……斯言尽矣!”[97]
白玉蟾因为“深虑夫大道无传,丹法湮泯,故作《玄关显密论》”,他在《玄关显密论》末尾引施肩吾“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能为神气主,便是得仙人”一诗,指出“惟此诗简明通玄,玉蟾因阅而诵之”[98]。再次强调了内炼的诀要在于炼心,行气凝神皆在于心之运用。所谓“以眼视眼,以耳听耳,以鼻调鼻,以口缄口,潜藏飞跃,本乎一心”[99]。那么,修道者在实际修炼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白玉蟾援引儒家“惩忿窒欲”、“养浩然之气”之理做了说明:
先当习定凝神,惩忿窒欲,则水火既济,水火既济,则金木交并,则真土归位。真土归位,则金丹自然大如粟米。日服一粒,神归气复,充塞天地。孟子曰:“善养浩然之气者。”此也。[100]
白玉蟾认为通过惩忿窒欲,就可使心定神凝气聚,心火下降,肾水上升,金肺与肝木配合,脾土归于中位,体内神气充沛,金丹自然结如粟米。这如同孟子所说的“善养浩然之气者”,是一样的道理。
紧接着,白玉蟾还进一步以儒家仁、义、礼、智、信来论述养气的重要性:
肝气全则仁,肺气全则义,心气全则礼,肾气全则智,脾气全则信;若受气不足,则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岂人也哉!人能凝虚养浩,心广体胖。气母既成,结丹甚易。可不厚其所养,以保我之元欤!学者思之。[101]
人体之气乃结丹之母,十分重要。白玉蟾将儒家仁、义、礼、智、信与肝、肺、心、肾、脾等人体臓气一一对应比附,以此来论说培养人体之气母的必要性。将道教内炼与儒家伦理相互契合、互释,是南宗思想的显著特点。
这种道儒互释的论说方式,乃是白玉蟾援儒入道,借助世人熟知的儒家伦理,将道教内炼之“玄关”“显密”于世的巧妙手段。从中我们也可知晓金丹派南宗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系。
不仅如此,白玉蟾南宗后学甚至将儒家的思想视为内炼古诀,根据道教修炼的需要加以发挥,为我所用。《三极至命筌蹄》之《牛车大乘》云:
皇极之人,会归中庸之率性,三易之中爻,皆毕于此矣。勉旃古诀云:人心惟危(注云:肾邪,人心从之则危),道心惟微(注云:心正,道心放之则微),惟精惟一(注云:精强不败,一终不离),允执厥中(注云:信天顺守,作圣之域)。[102]
与此类似,南宗道书《三极至命筌蹄》将南宗运气修命不同阶段过程用五车三乘加以比喻,即羊车小乘、鹿车中乘、牛车大乘、大牛车上乘、大白牛车五上乘。牛车大乘者,屏炁回风之道也。屏气者,闭鼻息而不呼也。回风者,回天风以合神灵也。行牛车大乘要先行羊车四十九日、鹿车二十日,然后再行屏气回风。屏炁回风并不是指闭尾闾、采阴精,而是克念作圣:“克念作圣,则道心著而人心安。罔念作狂,则人心危而道心微矣。”[103]在这方面,儒道是一致的。“老子之橐蘥守中,玉皇之回风混合、大舜则精一厥中,亦大乘而已,非二道也。”[104]因此《三极至命筌蹄》将上述儒家十六字视为内炼古诀,根据南宗修炼需要加以创造性地发挥诠释。
由白玉蟾分章正误、元终南隐微子王元晖注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注文中大量引述宋代儒家特别是邵雍、朱熹思想对《清静经》进行解说,乃是宋元时期道教南宗与儒学的思想融通关系的又一鲜活例证,限于篇幅,仅枚举数例:
无极大道
太者,无也。上者,极也。说者,开化也。常清静者,虚无大道,自然生成。二才万物,古犹今同也。经者,心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邵子云: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105]
《先天大道章第一》
大道无情(有之始此),运行日月。
朱子云:昆仑大无外,磅礴下深广。阴阳无停机,寒暑互来往。[106]
大道无名(万象始也),长养万物。
朱子云:元亨播群品,利贞固灵根,非诚谅无有,无性实斯存。[107]
《造化自然章第二》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邵子云:无极而太极,冲漠未分。阳动阴静,只在太极里。阳动阴静,循环不穷。太极本体,只在阴阳里。[108]
《全神合道章第三》
外观于形(以道观之,无贵无贱,本作其形),形无其形;
朱子云:道之为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109]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朱子云:自古及今,凭地衮将去,只是个一阴一阳,是孰使之然也,乃道也。
邵子云:否泰悟来知进退,乾坤见了识亲疏,自从悟得环中意,闲气胸中一点无。[110]
《应现无方章第五》
既着万物,德畜之。
邵子云: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须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111]
此外,南宗“规中”内炼诀要与儒家思想也有密切的思想互动关系。“规中”一词在丹经中首先出自《周易参同契》“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什么是“规中”?李简易在《规中图十二字诀》里对“规中”援引儒家正心诚意思想进行界定:
规中者,如居一规之中,不在中间,不在内外也,不泥象也,不着物也,在身中之中,意中之中,如大圆镜中之一我,但在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当万虑俱泯之时,真人出现,如鱼居深渊,游泳自在,而不离方寸,即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矣![112]
通过“规中”法门的修炼,即可达到“如鱼居深渊,游泳自在,而不离方寸”的境界,即《参同契》所谓“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为进一步说明“规中”法门的诀要,李简易又援引儒家正心诚意思想,提炼出十二字诀:“正心诚意”、“熙和”、“中和”、“敛静”、“敛肃”。即以“正心诚意”四字为中心柱子,处中以制外;以“熙和”、“中和”、“敛静”、“敛肃”八字为辅,调御春夏秋冬四时,由外以应中。其《规中图十二字诀序》对此做了简要说明:
三千六百法,养命数十家,率皆旁门,无非曲径。且如服气鼓虚腹,肘后飞金晶,吸搐运河车,闭息为火候,纳清吐浊,接境泝流,引龟转辘轳,鉴形希超脱,存顶卤,守眉心,尽是头上安头,无事起事,颠倒失序,乖于至真。遂使百脉沸腾,三田溃乱,本期永寿,反而伤生。良由逆天地之和,不合自然之旨。故简易阅历《参同》仅三十载,颇得其奥,伸诸丹经,以其绪余,作《规中图十二字诀》,用传学道君子,以正心诚意,为主为中心柱子,处中以制外。以八字为辅,调御四时,由外以应中。上和天心,中稽人事,默符造化,顺轨阴阳,外法五行,内理五藏,以为日用,循环无端也。不施为也,不存想也,晏然大定,以总元机,但要绝嗜欲,定心气,省思虑,节饮食,调鼻息,警昏睡,樫视听,养天和。……至于虚耗损失,病疾交攻,则以是驱集固元,为补益延年,养命之术,可谓简易之门矣![113]
李简易的《规中图十二字诀》,是南宗援引儒家思想解说丹法的典型。正心诚意原本是儒家修身养性的主要手段,李简易创造性地将其与道教内丹修炼结合起来。规中即以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在内炼时切不可动摇。儒家以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中,发而皆中为之和。李简易比照内丹四时修炼的步骤,将其思想融会到凝神内照,调息绵绵,聚元气、养元精、结圣胎诸过程之中。
首先,“规中”以正心诚意为主,为中心柱子,可以凝神内照,调息绵绵,默而守之,则一炁从虚无中来,积为内丹之基本。
喜怒哀乐未发,当此之时,可以居规中,浮游而潜御四时,以正造化。四威仪中,不可失节焉!物来则应过,复居于中,切不可动着中心柱子。于中常令空虚,一尘不立,久之不纵不拘,自得受用。……当斯时也,跏趺大坐,凝神内照,调息绵绵,默而守之,则一炁从虚无中来,杳杳冥冥,无色无形,兆于玄冥,坤癸之地,生于肾中,以育元精,补续元炁,续续不耗,日益日强。始之去痾,次以返婴,积为内丹之基本矣![114]
其次,“规中”可以处中以制外,铺之以子丑寅(春)之熙和、卯辰巳(夏)之中和、午未申(秋)之敛静、酉戌亥(冬)之敛肃,由外应中,阴阳和而万物得,三光合度,百骸俱理。
《参同契》云: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又云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故以子丑寅为春,卯辰己为夏,午未申为秋,酉戌亥为冬。子丑寅应春木用事,木主仁,万物发生之时,故熙和二字,养之熙熙然,如春登台。和者美也,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如婴儿之未孩,号而不嘎,和之至也。……卯辰巳应夏火用事,火主礼,万物茂齐之时,故以中和二字养之,既和矣,无大过无不及,是谓之中,始得情性优游而无荡泆也。午未申应秋金用事,金主义,草木黄落,万物收成,故以敛静二字畜之,以遂万物之情。酉戌亥应冬水用事,水主智,万物归根,元气始肃,故以敛肃二字藏之,以应天地之气。[115]
其三,在传统五行思维模式里,中为戊己土位,具有特殊地位与功能。中土孕育元气元精,化生万物。规中则可以使我之一真心,信育真土,亭育元气,制养元精。若能顺其理,挃其机,则可以符化工而为修丹,内炼长生久视之道。
《参同契》云: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真人者,即我之一真,凝则为神,用则为心,静则为性,非动非静,虚则灵通,亦名真心,游泳于规中,在方圆规矩之中,为造化之主,运移不失,中应四时,有信育之,而为真土。发号施令,亭育元气,制养元精,化生纯粹,综五行而不忒,以通天地之和,故正心诚意,乃能无私。始得乾坤泰而坎离交。阴阳和而万物得,三光合度,以致太平。然后国富民安,而百骸俱理矣![116]
在南宗丹法中,规中思想影响很大,以致发展成为一种内炼法诀。“规中”成为南宗静坐调息,炼气修命的一种功夫。
(作者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2]《蒙文通文集》卷一,巴蜀书社,1987年,第326页。
[3]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二十,民国三十年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第512页。
[4]南怀瑾:《中国道教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3页。
[5]参见詹石窗,连镇标:《易学与道教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页。
[6]参见金秉峘:《辩太极图源于佛教一说》,《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3期。
[7]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第515页。
[8]李申:《易图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9]李申:《易图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10]参见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1](明)丘锡:《重修武夷书院记》,(明)徐表然撰:《武夷志略》,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之二《三洞拾遗》,第14册,黄山书社,2005年影印,第208页。
[12](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五,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343页。
[13](明)徐表然撰:《武夷志略》,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之二《三洞拾遗》,第14册,黄山书社,2005年影印,第170页。
[14](明)徐表然撰:《武夷志略》,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之二《三洞拾遗》,第14册,黄山书社,2005年影印,第170页。
[15]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卷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册,第23~24页。下面简称点校本。
[16]《朱熹集》卷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1册,第34页。
[17]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五记载:“观妙堂在冲佑观……朱文公尝宿于此。”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360页。
[18]“下有云一壑,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英琼瑶。茅茨几时见?自此遣纷嚣。”《朱熹集》卷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1册,第184页。
[19]“禅关夜扣手剥啄,丹经昼诵心精专。”《朱熹集》卷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1册,第187页。
[20]“仙人推卦节,炼火守金丹。一上烟霄路,千年也不还。”《朱熹集》卷六,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1册,第304页。
[21]“丹经闲自读,不为学神仙。”《朱熹集》卷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1册,第325页。
[22]“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生羽翼,上烟霏,回头只见冢累累。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朱熹集》卷十,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2册,第435页。
[23]“所云筑室藏书,此亦恐枉费心力。不如且学静坐,闲读旧书,涤去世俗尘垢之心,始为真有所归宿耳。”《朱熹集》卷六十三,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6册,第3288页。
[24]《朱熹集附录一·传记资料》,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10册,第5783页。
[25]《朱熹续集》卷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9册,第5160页。
[26]《朱熹续集》卷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9册,第5160页。
[27](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十六,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968页。
[28]《黄帝阴符经注解》,《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26页。
[29]《朱熹集》卷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1册,第335页。
[30]《朱熹集》卷一百,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8册,第5097页。
[31]《朱熹集》卷七十二《苏黄门老子解》即云:“苏侍郎晚为是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7册,第3765页。
[32]《朱熹集》卷八十五,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7册,第4378页。
[33]《朱熹别集》卷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9册,第5423页。
[34]朱熹书信有云:“到官半岁,前月忽苦脚气,手足俱痛,至今未平。”“某之贱体,自四月初感风湿之气,足疾发动,一卧两月,屡至危殆。”《朱熹别集》卷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9册,第5344~5345页。
[35]《朱熹集》卷二十六,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3册,第1123页。
[36]《朱熹集》卷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2册,第395页。
[37](宋)罗大经撰:《鹤林语录》,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第209页。
[38]《朱熹集》卷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2册,第180页。
[39]《朱熹集》卷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1册,第33页。
[40]笔者多次实地考察,此方“清隐”石刻现今位于乌山乌塔公园内,在米芾所书“第一山”之后的一段残墙下,题署“晦翁”。
[41]《白玉蟾全集》卷七,《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第952页。
[42]《白玉蟾全集》卷四,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561页。
[43]《武夷山精舍文公像赞》,(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二十一,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1445页。
[44]《修真十书上清集》卷四十三,《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95页。
[45]《修真十书上清集》卷四十三,《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95~796页。
[46]弟子胡之玟法名德周,男士信法名弘道编校:《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卷八,青云谱藏版,《净明宗教录》点校重印委员会重印,第3册,第39页。
[47]《修真十书上清集》卷四十,《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87页。
[48](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卷三十七《秩官》,弘治《八闽通志》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修订本,第1082页。
[49]参见陈少峰:《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50]《武夷山重建止止庵记》,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52页。
[51]《止止庵记》,(明)徐表然撰:《武夷志略》,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之二《三洞拾遗》,第14册,黄山书社,2005年影印,第182页。
[52]《武夷山重建止止庵记》,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52页。
[53]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第9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709页。
[54](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二十三《艺文》,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1464页。
[55](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六,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415页。
[56](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十,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629~630页。
[57]与朱熹同榜的南宋鸥宁人邱崈有诗《和精舍杂咏韵五首》,其中《寒栖馆》云:“翩翩羽客来,向道心何力。静夜披素书,寒光照鲁壁。”宋袁枢《寒栖馆》云:“岩前风入松,谷口泉漱石,写之五弦琴,身在函丈席,竹间有余地,营馆招羽客,静夜高弦,待月寒林隙。”(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十,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637、639页。
[58]宋韩元吉《武夷精舍记》云:“淳熙十年,元晦既辞使节于江东,遂赋祠官之禄,则又曰:‘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盖其游益数而于其溪之五折负石屏,规之以为精舍,取道士之庐犹半也。”(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十,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609~610页。
[59](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十,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633页。
[60](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十七,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1122页。
[61]“岁寒轩在冲佑观,朱子尝同吴公济诸友自精舍来集并邀诸羽客同饮于此,今废。”(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五,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373页。
[62]《九江府志》。
[63]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第9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712页。
[64]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第9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783页。
[65]《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真德秀序,《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2页。
[66]《修真十书武夷集》卷五十二,《倪昭卿赋赠叶神童》前小引云:“叶神童弃儒术从赤松游,道高德粹,而形骸土木,丰神峻拔,不事修饰,其神仙中人也。邂逅祷雨来归,深以不及,款陪清高之论为歉。敬裁斐句寓乡慕之诚,切幸教之。”
[67]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第9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61页。
[68]蒙文通:《道教史琐谈》,《川大史学·蒙文通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1~352页。
[69]蒙文通:《道教史琐谈》,《川大史学·蒙文通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2页。
[70]蒙文通:《道教史琐谈》,《川大史学·蒙文通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1~352页。
[71]《白玉蟾全集》卷九《修道真言》,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812页。
[72]《邵氏闻见录》卷七。
[73]《邵氏闻见录》卷七。
[74]《周子全书》卷十七《读阴真君丹诀》。
[75]谭松林,尹红整理:《周敦颐集》,岳麓书社,2002年,第79页。
[76]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23页。
[77]《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第八。
[78]《悟真篇正义》,《道藏精华》第一集之四。
[79]《白玉蟾全集》卷九《修道真言》,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814页。
[80]《白玉蟾全集》卷九《修道真言》,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812页。
[81]《白玉蟾全集》卷九《修道真言》,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811页。
[82]《白玉蟾全集》卷九《修道真言》,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814页。
[83](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五,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轩刊本,《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361页。
[84]朱熹:《大学章句序》,《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页。
[85]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第173页。
[86]《朱子语类》卷一。
[87]《朱子语类》卷一。
[88]《朱子文集》卷七十,《读大纪》。
[89]《朱子语类》卷九十九。
[90]《朱子文集》卷七十,《读大纪》。
[91]《朱子语类》卷九十九。
[92]《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93]《朱子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书第一》。
[94]李筌:《黄帝阴符经疏》,《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37页。
[95]《黄帝阴符经》,《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21页。
[96]朱熹:《黄帝阴符经注解》,《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26页。
[97]《悟玄篇》,《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614页。
[98]《玄关显密论》,《道藏》第3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3页。
[99]《玄关显密论》,《道藏》第3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3页。
[100]《玄关显密论》,《道藏》第3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3页。
[101]《玄关显密论》,《道藏》第3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3页。
[102]《三极至命筌蹄》,《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38页。
[103]《三极至命筌蹄》,《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38页。
[104]《三极至命筌蹄》,《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38页。
[105]《白玉蟾全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731页。
[106]《白玉蟾全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732页。
[107]《白玉蟾全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732页。
[108]《白玉蟾全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733页。
[109]《白玉蟾全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735页。
[110]《白玉蟾全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738页。
[111]《白玉蟾全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740页。
[112]《玉溪子丹经指要》卷下,《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18页。
[113]《玉溪子丹经指要》卷下,《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18页。
[114]《玉溪子丹经指要》卷下,《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18页。
[115]《玉溪子丹经指要》卷下,《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18~419页。
[116]《玉溪子丹经指要》卷下,《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