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和调”的社会生态和谐思想
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对于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世界是极其重要的。《太平经》所建构的理想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力求全面和谐的社会:“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这种社会理想,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自然生态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健康生存的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太平经》言:“天地调,则万物安;县官平,则万民治。故纯行阳,则地不肯尽成;纯行阴,则天不肯尽生。当合三统,阴阳相得,乃和在中也。”相反,“万物不和得,凡民乱,财货少,奴婢逃亡,凡事失其职。此正其害也”。对此,在本文前面论述的道教灾异论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不赘述。
另一方面,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亦是自然生态和谐的保证。没有和谐的社会和个人,就必然会导致对自然的破坏。《太平经》指出:“人者,是中和万物之长也。其长悦喜理,则其万物事理;其长乱,则其物乱。”“心意,天地枢机也,不可妄动也,使和气错乱,灾害日生矣。”此即指明,人类的思想行为与活动,乃是影响和干扰自然秩序的主要因素。如果帝王治理天下造成“不和”,官吏管理政务导致“乖乱”,使得国家“急其刑罚”、“重益纷纷”,就必然会带来“水旱无常,盗贼数起”,“获罪于天,令人夭死”的后果。更严重的是,由于社会不和谐而造成的浮华风习,社会上人人为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肆意攫取资源,遂导致“山川为空竭,元气断绝,地气衰弱,生养万物不成”。为此,作者指摘道:“不急之物,为害若此。而欲悦耳目之娱,而不悟深深巨害矣!”
为此,道教以一种宏大的伦理视阈,对人与天地万物,亦即人与整个生态世界的关系做出了非常明确的道德核准。《太平经》认为:人们只有立足于天地万物之间,讲求现实、整体之和合、和谐,才是抓住了伦理之本;只有致力于“积和而好施”,才是真正的追求达德。《太平经》指出,治身、治世的根本,始终要坚持以能使“万物生,各得其所;能使六极八方、远近欢喜,万物不失其所”为目标。如此,就应当以普遍的“自然”和谐为原则,而不能过分偏执于人的局部立场和短暂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