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涵养水土,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武当山道教宫观有种植花草树木的传统。南宋武当山道士房长须是一个种树神仙,平时没有别的修为,“隐居武当,日以栽杉为事,今五龙宫后之杉,皆公手植。培植灌溉,靡有暇刻”[30]。其助天生物、保护环境的行为感动玄帝,点化其成仙。明初全真道士丘玄清(1327—1393)在修复五龙宫的同时,也注意栽种树木,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1340—1410)《云谷诗赠丘太卿》云:“白云岩谷结茅庐,种树看山乐有余。梅柳旧传遗迹在,不烦松月话清虚。”[31]
明代大修武当宫观之后,皇帝派驻武当山的管理者——钦差提调藩臣和提督内臣,处处领会皇帝经营武当山的意图,对道教信仰极其重视,他们为了贯彻落实道教曲成万物、助天生物的生态保护思想,有意识地督促均州千户所军余和武当山佃户在全山植树造林,使武当山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明世宗重修宫观后,十分注意补种松杉等树木。王佐《山志》载:嘉靖三十二年十月,钦差提督工程工部右侍郎陆杰《为恭报玄岳完事》题本中说:“……饰供器以尽文,补松杉而待荫。”[32]明代在武当山100多公里登山古道两旁栽种的花草树木非常茂盛,使朝山进香者穿行于修竹茂林之中,给当时到武当山游览的文人骚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陆铨(1523年进士)《武当游记》:出均州城,“行四十余里,平冈野路,地势渐高,山树阴浓,村篱修饰。舆人曰:‘此地俱属宫观矣。’”[33]王世贞(1526—1590)《自南岩历五龙出玉虚记》描述南岩宫到五龙宫的植被云:“……自是壑益深旷,树益老,高者径百尺,大可数抱,而根皆露,交纵道上,数百千万条,其粗者若虬蟒,次为蛇,为擘为虺,且树得风簌簌鸣,则根皆应而鳞,若啮人趾者。岩巅怪石俯下欲堕,亡所附丽。”[34]袁中道《游太和记》云:“近玉虚宫,松杉茂密……至五龙行宫,有松杉深柏。饭后着笠子登舆,一老道人睨余而笑,讯之,则曰:‘此后山阴,树阴交加,无曦日也。’乃掷去笠子而行。”[35]明代文人王在晋(1570—1624)《游太和山记》云:“由草店折而西,径益修旷纾斥,两旁杉榆松桧,摩云翳日,蓊荟郁葱。道中无点尘,萧洒逸神,南部洲有此极乐境,其于阎浮世界,恐不可数数得之。”[36]明代文人徐学谟(1521—1593)《游太岳记》云:“……自华阳桥折而西上,岭峤旁袤,境坞寥闻,沼嵑而望,钩盘弥郁,环林丛薄,目竞方止。乃知二百年樵苏所不及,故生植畅遂如此。”[37]明代文人谭元春(1586—1637)《游玄岳记》云:“过沐浴堂,夹道古柏,阴黑成市。与王子坐柏下,告之曰:‘此物岂无神乎?矧今且万株。’入遇真宫,复出行于柏,穷其柏之际,仰视枝,俯视根,无一株遗者。”[38]他对西神道的植被情况写得较详细:“过(仁威)观十余里,桃李花与映山红盛开如春;接叶浓阴,行人渴而憩如夏;虫切切作促织吟,红叶委地如秋;老槐古木,铁干虬蜷,叶不能即发如冬,深山密径,真莫定其四时。有猿缀树间,方自嬉,童仆呼于后,猿挂自若。入隐仙岩,无居人,惟异柏一株,类垂杨袅袅,然新青欲堕矣。自老姥祠而上,望天柱、南岩诸峰,岚光照人,层浪自接者为一重;而其下松柏翼岭,青枝衬目,稍近而低者又为一重。两重山接魂弄色于暄霁之中,万壑树交盖此围于趾步之间,目不得移,气不得吐,遂休五龙方丈自恣焉……此而上,石多怪,向外者,如捉人裾;向下者,如欲自坠;突起者,树如为之支扶;中断者,树如为之因缘。其为杉、松、柏尤奇,在山者,依山蹲石,根露狞狞,必千寻数抱而后已;其在深壑者,力森森以达于山,千寻数抱,才及山根,而望其顶,又亭亭然与高树同为一。盖此殆不可晓。觉山壑升降中,数千万条,皆有厝置条理,参天拔地,因高就缺,若随人意想现者。”[39]明末清初文人王永祀(1615—?)《太和山记》对武当山东神道植被状况记载较多。如称周府庵中“有桂八株,匝荫布地,时才吐萼”,遇真宫至元和观间“万木扶疏,夹道而峙”,“从元和造岭,树尤奇,千寻百抱,郁盘蓼虬,鹊渡成桥,见树而不见山。山下草木掩暧,望莫穷极”。紫霄宫周围“杉桧参天,株可十围,曲如幢,立如人,不可胜数。而七星尤称最,使分其一二,植于通都,当亦与虞山之桧、慈仁之松争雄”[40]。
这些记述中提到的“万木扶疏,夹道而峙”的树木,肯定是当时人们有意种植的行道树,主要树种有杉、榆、松、桧、柏、桂、银杏等。这条古道沿途风景秀丽,不仅可以遥看宫、观、岩庙等琼楼玉宇,而且穿行于乔松怪石、枯木老藤之中,目力所及皆为突兀奇峰,参差远岫,密树交荫,松萝卷舒,奇花异草,芬芳袭人。
明代大修武当山时,各宫观都建有石坛花圃,供道人栽花种草。明代诗歌中对道宫内外花草林木等景观多有描述,陈绍儒(1506—1581)诗云:“坛花醉蝶春风细,圃树栖鸾夜月孤。”“为爱虹桥碧玉浮,更宜青障赤松游。林间雨气花如沐,树里泉声叶似秋。”[41]龚秉德(1541年进士)游南岩宫诗云:“宫入南岩景更嘉,台有礼斗护流霞。榔梅初结三春实,芝草还开五色花。”[42]雷贺(1541年进士)《夜宿玉虚》云:“桃观花残犹植种,仙楼人去尚留衣。”[43]李学(1533年前后生)诗云:“傍岩矮屋两三家,斫竹编篱便种花。”[44]这些诗句描述的花草树木,多是人工种植于宫观内外,反映了明代道人保护生态环境的努力。
无论是道士们积极种树栽竹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还是明代皇帝动用军队修山栽树,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保护政策及实践,都说明道教的生态保护不是只说不做,不是消极被动地不弃物、不害物,而是积极地去曲成万物、衣养万物、助生天物,其目的就是要求人类想尽办法来维系、保持、促使自然环境达到和谐有序,使其增强和提高生养万物的功能,从而使道教名山成为各种生命竞相生长、自由繁衍的人间乐园、人间仙境。
(作者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
【注释】
[1]来知德集注,胡真校点:《周易》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页。
[2]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三,《正统道藏》第2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第622页。
[3]来知德集注,胡真校点:《周易》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8页。
[4]朱棣:《敕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任自垣纂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二,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5]任自垣纂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一三《天真瑞应碑》,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1页。
[6]朱棣:《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任自垣纂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7]袁中道:《游太和记》,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75页。
[8]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八章,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2页。
[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三十四章,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3页。
[10]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四十二章,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33页。
[1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六十四章,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1页。
[12]徐氏撰:《三天内解经》卷上,《正统道藏》第4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第83页。
[13]《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正统道藏》第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第336页。
[14]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之六《微旨》,《正统道藏》第4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第673页。
[15]《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正统道藏》第5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第300页。
[16]任自垣纂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三《玄帝圣记》,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17]《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正统道藏》第3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第721页。
[18]《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正统道藏》第3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第817页。
[19]《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正统道藏》第3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第817~818页。
[20]来知德集注,胡真校点:《周易》卷十三《系辞上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03页。
[21]王概纂修:《大岳太和山纪略》卷三,清乾隆九年(1746)纂,下荆南道署藏版,第35页。
[22]《太平经》卷之三十五,《正统道藏》第4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第113页。
[23]汪道昆:《太和山记》,凌云翼修,卢重华等纂:《大岳太和山志》,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7页。
[24]任自垣纂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二《大明诏诰》,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25]朱瞻基:《敕太常寺寺丞任自垣》,任自垣纂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26]朱见深:《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王佐修,慎旦等纂:《大岳太和山志》,陶真典,范学锋点注:《武当山明代志书集注》,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329页。
[27]朱厚熜:《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王佐修,慎旦等纂:《大岳太和山志》,陶真典,范学锋点注:《武当山明代志书集注》,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330页。
[28]汪道昆:《太和山记》,凌云翼修,卢重华等纂:《大岳太和山志》,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7页。
[29]王佐修,慎旦等纂:《大岳太和山志》卷五,陶真典,范学锋点注:《武当山明代志书集注》,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324页。
[30]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正统道藏》第3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第29页。
[31]张宇初:《云谷诗赠丘太卿》卷十五,任自垣纂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
[32]陆杰:《为恭报玄岳完事》,王佐修,慎旦等纂:《大岳太和山志》,陶真典,范学锋点注:《武当山明代志书集注》,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309页。
[33]陆铨:《武当游记》,《古今图书集成》卷一百五十七,《方舆汇编·山川典·武当山部·艺文二》,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8年,第23320页。
[34]王世贞:《自南岩历五龙出玉虚记》,凌云翼修,卢重华等纂:《大岳太和山志》卷九,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6页。
[35]袁中道:《游太和记》,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76页。
[36]王在晋:《游太和山记》,王概纂修:《大岳太和山纪略》卷七,清乾隆九年(1746)纂,下荆南道署藏版,第17页。
[37]徐学谟:《游太岳记》,凌云翼修,卢重华等纂:《大岳太和山志》卷九,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1页。
[38]谭元春:《游玄岳记》,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5页。
[39]谭元春:《游玄岳记》,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6~547页。
[40]迈柱等监修,夏力恕等编纂:《湖广通志》卷一百十一,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姚鼐,朱筠等编:《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1]凌云翼修,卢重华等纂:《大岳太和山志》卷七,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3~414页。
[42]龚秉德:《山游杂咏六首》,凌云翼修,卢重华等纂:《大岳太和山志》卷八,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5页。
[43]雷贺:《夜宿玉虚》,凌云翼修,卢重华等纂:《大岳太和山志》卷七,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6页。
[44]凌云翼修,卢重华等纂:《大岳太和山志》卷七,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