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与神仙
晁胜杰
导引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独具特色,至今仍广为流传。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笼统称之为“气功”,但“气功”并不完全等同于导引。广义上的导引包括肢体屈伸、呼吸吐纳、存思冥想、辟谷等几种传统养生技术,其内涵要比只强调“气”的“气功”更为丰富。导引起源甚早,战国时,导引就已是传统养生学派的一个重要养生技术。从出土的《引书》来看,西汉早期导引已发展相当成熟。早期的导引主要有两大功能,沟通神灵与养身治病。导引起源于巫术,沟通神灵是其重要作用。随着先人的文明开化,导引的主要作用从沟通神灵转到了自我修炼,养生治病逐渐发展为其主要功用。不过,导引这两大功能并不决然独立,整个导引发展史,就是导引在神人之间离合的过程。
人和神的关系,是先人生活必须应对的一件事。不同的人神关系反映着人类发展不同历史阶段。总体而言,随着人类文明开化程度的提高,人神关系也渐行渐远,但人神决然分离、毫无联系的时代至今仍未到来,或者说并未完全到来。中国导引的发展历程是其与神、人离合的过程,中国的人神关系演变亦可从中得见一窥。上古时期,中国人神关系大概已经过“人神不杂”、“民神同位”、“绝地天通”三个发展阶段[1]。“绝地天通”阶段,人类文明开化,社会走向秩序,凡人与神不再直接联系,专门沟通神灵的巫觋出现。巫觋掌握着祝由、祭祀等多种沟通天神的技术,导引正是其中之一。不论是《庄子》中的文献记载,或是禹步、按等后世典型导引术,都明显遗留着导引的沟通神灵的痕迹。战国时,导引之士援引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进入其理论体系,同时也与医家结合起来,成为治病强身的技术。从此以后,导引就沿着神仙、医家两条道路发展。秦汉时期,导引与神仙亲密结合,并借助统治阶级的喜好与推崇,一度成为显学。魏晋至隋唐,导引与医家逐渐升温,在医家羽翼下成为官学博士。唐宋以后,导引多见于道教文献、民间养生文献,可知导引与神、人的三角关系依然继续。纵观整个导引发展史,导引与医学的融合逐渐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与神仙的接近则成为一部分宗教之徒、山林之士的爱好。从导引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发展是在人神之间摇摆的动态过程,时而近人,时而近神。时至今日,我们仍不能下结论说导引与神仙的联系已经完全解除。限于篇幅,本文的讨论范围主要限定在三国以前的导引与神仙的关系。主要包括导引起源与通神巫术的关系、导引对道家思想的引入、导引因为神仙方术成为显学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