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私寡欲与适度消费

四、少私寡欲与适度消费

老子在《道德经》中结合养生学的原理,以个体的生命为价值标准,阐明了节欲、崇俭的必要性,将少私寡欲、崇俭抑奢这些道德要求与人们希图健康长寿这一生理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将做人之道与养生之道密切结合起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52]认为沉溺于声色犬马等感官享受之中,将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有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短命而终,也是“以其生生之厚”[53],即放纵嗜欲的结果。因此,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54],即去掉过分的贪求和过度的奢华。老子希望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55],即减损欲望,过一种俭朴的生活。

安于俭朴的生活,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56]懂得知足的人,不会感觉到自己缺少什么。老子又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57]贪得无厌的人,必然招致祸殃。老子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58]即不过分贪求、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遭受耻辱和危险,可以长享幸福。

道教以老子的崇俭抑奢、少私寡欲思想作为教徒的生活准则。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学道之士不能贪图世俗的任何事物,要“衣弊履穿,不与俗争”[59]。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学仙之人必须“恬愉淡泊,涤除嗜欲”[60]。道教著名经典《清静经》指出,只有澄心遣欲才能进入“清静”的得道境界。创立于金元之际的全真道更要求道士们过一种禁欲主义的生活,把物质生活的需要抑制到最低水平。如马钰说:“道人不厌贫,贫乃养生之本。饥则餐一钵粥,睡来铺一束草,褴褴褛褛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计。”[61]丘处机说:“出家之人,恶衣恶食,不积财,恐害身损福也。”[62]当然,对于在家信徒,全真祖师们并不要求他们修苦行,只要求他们少私寡欲,过一种清静恬淡的生活。丘处机说:“在家修道之人,饮食、居处、珍玩、货财,亦当依分,不宜过差(过度)也。”[63]即使是大富大贵之人家,在生活上也不能太奢华。马钰经常吟诵两句话:“纵日消万两黄金,正好粗衣淡饭。”[64]用于事业上的钱、正当花的钱,可以数目很大,但生活上依然要艰苦朴素。这就是说,少私寡欲、清静恬淡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与财富的多寡无关。

全真道祖师们的苦行生活,我们确实难以效仿,但少私寡欲、适度消费则是我们能够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

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人类不节制欲望,环境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人类之所以在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度的贪欲,不知满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65]现在,美国人的消费水平令全世界羡慕。可是,“为了使占世界人口6%的美国居民维持他们使人羡慕的消费水平,就需要耗费大约三分之一的世界矿物资源产量。假定世界上80%的人一无所有,目前的能量也至多可使18%的世界人口享受到美国的消费水平”[66]。可见,人类欲望炸弹的恶性膨胀,已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局势,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了毁灭性的威胁。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告诫人们的那样:“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欲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67]为了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使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让它过度泛滥。在这方面,道教关于“少私寡欲”的主张,是值得现代人加以借鉴的。

人的消费方式问题,从深层次上说,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在以占有物的多寡来衡量人们的身份、地位、荣誉和价值的社会里,不少人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真正需要,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体现自己的消费能力。正如西方经济学家T.凡勃伦(Veblen)所说:“一个人要使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关心的观察者对他的金钱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不断显示他的支付能力。”[68]这样的价值观念激起的恶性消费和恶性开发不断向高峰推进,巨浪般吞噬着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毁坏又反过来危害人自身。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道教主张求道悟道、济世度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提高生命存在的境界,而不是满足各种物质欲望;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人生应该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多做行善积德之事,少做损人利己之事。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追求自我觉悟的人生,是追求与道合一、与天地造化同流的崇高精神境界的人生,是慈悲为怀、以利济苍生为己任的人生。

道教人生观的核心是超出有限的自我,走向无限,回归到那作为生命之源的永恒不灭的大道中去。通过学道、修道,将“小我”(个人的自我)扩充为“大我”(宇宙普遍的自我),达到与整个宇宙的合一(即与道合一的境界)。在对“大我”的觉醒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跟欲望相通的“小我”克服下去。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在于他们已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9]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道教通过将小我统一于大我来克服人的过度贪欲的主张,与现代生态伦理学要求人类从所有生命物种的共同利益着眼来实现自己合理的利益的观点是一致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认为,人类如果只顾满足自己的利益,就会破坏自然环境的完善和健康,危害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物种的整体利益,到头来也会危及自己的生存利益。而人类如果首先从生物圈的整体利益出发,在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就会有助于恢复生存环境的完整和健康,最终也将有利于人类更大利益的实现。

可见,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在生活方式上来一个转变,以崇尚节俭为荣,以攀比奢华为耻。《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的消费行为,应该以满足基本需要为目标,而不应该在此之外多吃多占。汉代道教组织曾在四川等地的一些主要通衢大道上设立“义舍”,内悬米肉,供行路之人免费取用。义舍中贴有告示,过路之人若多吃多拿,则会有鬼神来惩罚,使其生病。这虽是宗教信仰,但其所包含的制止贪婪和浪费的思想则是值得肯定的。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则是无穷的。为了缓和这一矛盾,人们在谋取利益的时候必须有所节制。只有懂得“知足”、“知止”,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常乐”、“不殆”。道教提倡“少私寡欲”,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树立适度消费观念,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中国道教》副主编)

【注释】

[1]据蒋朝君:《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绪论”之“道教与生态(伦理)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2]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13页。

[3]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32页。

[4]《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4页。

[5]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15页。

[6]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16页。

[7]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15页。

[8]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13页。

[9]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14页。

[10]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15页。

[11]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20页。

[12]张华:《博物志》卷一引。

[13]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五七引。

[14]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20页。

[15]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21页。

[16]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221页。

[17]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120页。

[18]《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20页。

[19]《道藏》第2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86页。

[20]《道藏》第2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32页。

[21]《道藏》第1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71页。

[22]《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10页。

[23]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24]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25]《无能子》卷上《圣过第一》,《道藏》第2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08页。

[26]谭峭:《化书》卷四《仁化·畋渔》,丁祯彦,李似珍点校本,中华书局,1996年,第41~42页。

[27]丁祯彦,李似珍点校本:《化书》卷一《道化·老枫》,第2页。

[28]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七言律诗·王公求放生》,《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3页。

[29]《周易·系辞下传》。

[30]《周易·文言传》。

[31]《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32]《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33]《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页。

[34]《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04页。

[35]《道藏》第3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74页。

[36]《道藏》第7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36页。

[37]马钰:《洞玄金玉集》卷一《七言绝句·咒黄县全真庵枯竹》,《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76页。

[38]《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70页。

[39]《道藏》第7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5页。

[40]谭峭:《化书》卷四《仁化·畋渔》,丁祯彦,李似珍点校本,中华书局,1996年,第42页。

[4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126页。

[42]《道藏》第3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75页。

[43]《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六,《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48页。

[44]《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126页。

[45]《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126页。

[46]《劝世归真》,《藏外道书》第28册第91页。

[47]《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76页。

[48]《磻溪集》卷六《词·清心镜·警杀生》,《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41页。

[49]《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二一,《道藏》第7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4~135页。

[50]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七言律诗·王公求放生》,《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3页。

[51]《藏外道书》第4册第139~140页。

[52]《道德经》第十二章。

[53]《道德经》第五十章。

[54]《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55]《道德经》第十九章。

[56]《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57]《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58]《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59]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页。

[60]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17页。

[61]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04页。

[62]移剌楚才:《玄风庆会录》,《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90页。

[63]移剌楚才:《玄风庆会录》,《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90页。

[64]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02页。

[65]中国环境报社编:《迈向21世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82页。

[66]杰·里夫金等:《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72页。

[67]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57页。

[68]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66页,

[69]《庄子·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