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派经典问世研究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由东晋末年葛巢甫在古《灵宝经》传授基础上,进一步造作灵宝类经典之后所肇建。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12]。在此之前,汉代灵宝经以《太上灵宝五符序》为首,葛巢甫仿古灵宝经五方天帝;五方灵宝符命之说,而特编撰五方天五篇真文;将汉世古灵宝及自己所造经,分为元始天尊所说及葛玄祖师所授二部分,共二十九种,三十五卷[13]。而关于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太上灵宝五符序》说:神人授夏禹,禹藏灵宝经于太湖包山,太湖可以说是古《灵宝经》的起源处;而葛洪家居太湖西北的句容,葛洪从孙葛巢甫创立灵宝派。可见太湖在灵宝经传承上的重要性,灵宝经源于此,并由太湖而向句容等处发展。尽管灵宝经书出现的时间较早,但卷帙一直较少,流传不广。直到东晋中叶,继杨羲、许谧造作上清经之后,葛巢甫以古《灵宝经》,加以附会引申,造作出大批灵宝类经书,其卷帙才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灵宝经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
东晋灵宝派葛巢甫所传经中,最重要的有三种,依年代先后为:《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经》、《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此三书代表了东汉、东晋及宋以后三个不同阶段的灵宝派发展,分别为三个时代的灵宝第一经,其中《度人经》不仅是唐宋后的灵宝第一经[14],更是三洞四辅三十六部真经的首经。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遐览》篇所录之灵宝经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内篇·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也因葛巢甫新撰《灵宝经》盛行,于是后世之《灵宝经》便专指葛巢甫所造道书而言;从此以后,古《灵宝经》之《太上灵宝五符序》,则直接称为《五符经》,而不再有《灵宝经》之名。葛巢甫所造灵宝经,在社会上很快得以流传,当王灵期诣许黄民(许逊之子)求授上清经时,在许黄民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奉经入剡后,已是风教大行。据日本学者小林正美考证,葛巢甫造作的灵宝经,主要有《灵宝赤书五篇真言》、《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故葛巢甫及其后继者在造作灵宝经时,勾化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谱系[15]。
在陆修静时期,灵宝派得以大力发展,灵宝之教始大行于世,陆修静一生的精力大多都用在阐扬灵宝经上。自东晋以来,由于《上清》、《灵宝》等大批新经典的问世,丰富了道教的教义与方术,为道教内部形成重视经典科教的新道派准备了条件。但由于真伪混淆,互无统属,混乱无章的情况,显然不利于道教的发展,需要对之加以整理,考镜源流,辨别真伪,分门别类。因此,进入南北朝后,搜集整理道经、编制经目这一历史的重任便落在了陆修静身上。从公元437年起,他着手整理《灵宝经》,编写《灵宝经目》。公元467年从庐山入京,住在宋明帝为他修建的崇虚馆中。明帝给他看朝廷收藏的杨羲等人手写的《上清经诀》真迹,让他整理出道经书目。宋明帝泰始七年(471),陆修静完成了这项工作,写成《三洞经书目录》。其中著录道经和药方、符图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之多[16]。
陆修静把各种道经收编在一起,需要分门别类,还要讲究前后次序。整理经书,编写目录,奠定了后来《道藏》的分类方法基础。《道藏》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就是在陆修静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三洞包括洞真、洞玄、洞神。洞真类收录的是《上清经》,洞玄类收录的是《灵宝经》,洞神类收录的是《三皇经》。四辅包括太玄、太平、太清、正一。这四部据说是为了辅助三洞而设,所以叫四辅。各部收录的经典,在内容上有区分。而十二类是: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记传,第十一赞颂,第十二章表。陆修静编写《灵宝经目》时,已将《灵宝经》分为这十二类。
陆修静对灵宝经的弘扬和灵宝派建造确有突出的表现:其一,对灵宝经书进行系统整理。其二,对某些灵宝经进行阐述。其三,有系统的撰订斋醮科仪。他对道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是整理道教经典、制定新的道教戒律和斋醮仪规。在他所著的《洞玄灵宝五感文》中,他把原天师道的斋仪,扩充为包括天师、上清、灵宝各派斋仪在内的九斋十二法。其中记述:“众斋法,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学道求神仙之人,祈福希庆祚之家,万不由之,既子识有明闇,则入悟有利钝,资力有优劣,则所任有多少,是以圣人阶其精粗,分析辙辙,大体九等,斋各有法,凡十二法。”“一曰洞真上清之斋,有二法:其一法绝群离偶,无为无弃,寂胃虚申,眠神静炁,遗形忘体,无与道合;其二法孤影夷豁。”“二曰洞玄灵宝之斋,有九法。以有为为宗。”其一法,金箓斋。调和阴阳,救度国正。其二法,黄箓斋。为同法拔九祖罪根。其三法,明真斋。学士自拔亦曾万祖九幽之魂。其四法,三元斋。学士一年三过,自谢涉学犯戒之罪。其五法,八节斋。学士一年八过,谢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其六法,自然斋。普济之法,内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灾祈福,适意所宜。其七法,洞神三皇之斋。以精简为上……其八法,太一之斋。以恭肃为首。其九法,指教之斋。以清素为贵[17]。此后灵宝斋法大行于世,“请福祈真,斋法为大”。唐代以后的科仪经典,所载斋法皆以此为宗,认为“斋法出于灵宝”[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