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其他
多元化是该时期英语世界的老学的突出特点。除了上述内容外,80年代英语世界也探讨了《老子》的其他方面。
1985年,史华兹[23](Benjamin I.Schwartz,美国,1916—1999)出版了《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在“道家之道”一节中对老子思想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书中,他提出了“中国式神秘主义”这一概念,借神秘主义对《老子》思想进行了独具特色的阐发,在英语世界老学中也有代表性。
1986年,蒙若(Herrymon Maurer)翻译了《老子》,名为Tao:the way of the ways。蒙若认为在西方社会里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导致人们内心的暴力,而《老子》的“道”却提供给现代人一条另外的“路”。
1986年,新墨西哥大学哲学系哲学教授阿奇·巴姆(Archie J.Bahn)翻译出版了Tao Teh King,Interpreted as Nature and Intelligence(《道德经:自然与才智》)。他在总结以往人们对《老子》思想认识的比附式认知的基础上,对《老子》的“道”、“德”和“无为”进行了更加辩证的分析。他认为,尽管《老子》的“道”作为万物创生的源起与西方意义上的“上帝”有相似性,但“道”与“上帝”又是不同的,“道”是非人格化的,它没有个人意志,它并不强加意志于众生之上。而“德”也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德”,而是“让万物顺其自然的一种力量”[24]。根据辛红娟记载,阿奇·巴姆的《老子》译著被美国很多高校哲学系用作教材,在美国再版次数达十六次之多[25]。
1992年,迈克尔·拉法格(Michael LaFargue)出版了著作《道与方法:对〈道德经〉的推理探讨》。迈克尔·拉法格,密西根大学宗教学、哲学讲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其曾在哈佛神学院接受圣经解释学训练,擅长将从《圣经》研究中获得的方法应用于汉代以前道家及儒家文本的研究。“迈克尔·法拉格用《圣经》解读法对《道德经》文本进行翻译,且对读者群有明确划分,属学院派翻译。他的译文虽然是作为汉学研究成果,以研究带动翻译,但作为可以消费的文本,他的文本中也随处可见现代化趋向性译法。”[26]迈克尔·法拉格在《道与方法:对〈道德经〉的推理探讨》一书中“通过对历史阐释的路向,改变西方传统对老子厌世形象的描述,认为道家同儒家一样关心国家的领导权问题。而当代西方读者不仅可以将老子关于‘领导’理念运用到高层行政职位,也可以运用到任何需要领导决策的职位上,《道德经》中阐发的领导艺术是美国人所迫切需要的”[27]。
另外,该时期英语世界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老学的研究成果,并尝试对中国学者的《老子》译著进行直接的翻译。1985年,安乐哲翻译并发挥了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这类对中国老学成果的转译在英语世界老学发展中并不多见,但意义非常重大。对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参考和借鉴,不仅有助于英语世界了解中国老学的发展状况,也有利于推动英语世界老学的发展。
英语世界对道教的研究也颇有成绩。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如妮维亚·康恩(Livia Kohn,美国,1956— )。她生于德国,1980年在波恩大学获哲学博士后,后到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从福永光司教授进修。其先在密执安大学任教,两年后到波士顿大学任教。她的主要兴趣集中在中国的神秘主义和道教神话问题。其论著甚丰,主要有:博士论文《陈抟的生平与传说》(Leben und Legende des Ch'en T'Ilan,法兰克福1981年德文版)、《七步得道:司马承祯的(坐忘论)》(Seven Steps to the Tao:Sima Chengzhen's Zuowang Iam,作为《华裔学志》专著第二十种,于1987年在西德圣奥古斯丁出了英文版)、《道教的冥想和养生术》(Taoist Meditation and Longevity Techniques)、《道教的神秘哲学:西升经》(Taoist Mystical Philosophy:The Scripture of Western Ascension)、《早期的中国神秘主义:道教传统中的哲学和救世信仰》(Early Chinese Mysticism:Philosophy and Soteriology in the Taoist Tradition),编译的《道教体验文萃》(Taoist Experience:an anthology,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作为《中国哲学和文化丛书》第8种出版)、《笑道论:中国佛道之争》(Laughing at the Tao:Debates among Buddhists and Taoists in Medieval China,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她还发表了涉及养生、天隐子、内观、老子、陈抟、尹喜等方面的大量论文和书评。这些文章大多发表在《中国宗教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远亚通讯》、《华裔学志》、《亚洲民俗研究》(Asian'Folklore Studies)、《道教资料》、《美国东方学会杂志》、《中国哲学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