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源于巫觋之术
巫觋沟通神灵的技术与导引的发生。巫,甲骨文作“”,古文作“
”。《说文解字·巫部》曰:“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巫祝下降神灵。据张光直先生研究,巫觋沟通神灵的手段主要有八种,其中七种手段可与导引发生联系。第一,山,通过高山进入神界。后世导引之人多为岩穴之士、出家之辈,是想借助山以通神灵。第二,树,是登天工具。导引之人选择山峰、露台修炼,也是为了解决天神。第三,鸟,被视为天帝之使。导引技法中多有模仿鸟类的动作。第四,动物,或者牺牲,或者借助动物灵魂作为通神手段。《庄子》“熊经鸟伸”、五禽戏等都与鸟、兽有关。第五,占卜,最常用的方法。从文献看,实践导引前后并没有进行占卜的特殊规定。第六,仪式和法器,是巫觋沟通天地的象征和道具。后世的导引器械、斋戒或与之有关。第七,酒与药物,除供祭祀之用外,还用于巫觋做法时饮用,使之达到通神的癫狂状态。“辟谷”时服用相关的药物、酒类应与此相关。第八,乐舞,通过娱乐、献媚以通神。“傩舞”、“禹步”原来都是巫以通神的乐舞,后来发展成典型的导引技术。通过以上诸多联系,可知先人实践导引的最初目的也应与沟通神灵有关。
巫术医学功能与导引养生治疗功能的重合。殷商时期,巫主要的作用是接通神灵,为政治功能,但同时兼及医药诊病。殷墟甲骨文中的“巫妹”,就是一位治小儿病的女巫医。从文字学角度看,巫、医相通。《说文·酉部》:“医,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广雅·释诂四》:“医,巫也。”王念孙疏证:“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毉。”清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是巫、医古得通称,盖医之先亦巫也。……巫、医对文则别,散文则通。”西周时期,巫和医逐渐分离,巫、医已分别列于不同官署。《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不过巫和医仍有交叉。《周礼·大聚》:“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孔子也说:“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2]可见通神与治病是巫的两个重要功能。
导引源起与疾病的治疗是分不开的。《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时,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上古先民长期居住在潮湿低洼的环境中,造成“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为保持血气的畅通、筋骨的畅达,“做舞以宣导之”(《吕氏春秋·古乐》)。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发明了一些对抗潮湿环境的肢体动作。这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就是早期的导引[3]。《素问·异法方异论》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并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
者,亦从中央出也。”王冰注曰:“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按,谓抑按皮肉。
,谓捷举手足。”[4]按
,导引也。这里从医学角度对导引的产生、功用进行了明确的阐释。西汉早期的《引书》也直接记载了导引与临床治疗的关系。由此可见,导引发生的两个最主要原因沟通神灵和养生治病,都包含在巫觋的职能之内,导引应是巫觋之术的一个小分支。
导引为“王官之一守”的推断。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巫觋之术也是统治阶级的一项技术。晁福林通过对先秦甲骨等文献与出土器物的比较研究,认为周代以前的巫大都由贵族担任[5],所以导引应为贵族掌握之术。班固《汉书·艺文志》便指出,导引等方技是西周的职官分内之事,属于官学一部分。人员负责。导引下属于方技,当然也没有专人负责了。不难看出,方技所包含的四个门类可以分成两组,即医学与神仙,正是上古巫觋的主要职能,我们推断商周时期的方技应从属于巫觋职官之下,且主要功能是沟通神仙。直到《汉志》时代,“导引”还属于“神仙”类,可见二者关系之亲近。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汉书·艺文志》把方技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个类别[6],“导引”、“服食”从属于“神仙”一类。从现有文献来看,西周官职里面并没有“导引”官职,所以班固之说方技是“王官之一守”[7]。班固以方技是保证生命繁衍、健康长寿所必须具备的技术(“生生之具”),推断其应为官员的一个职责(“官之一守”)。到底何“官”之守,班固没有明确指出。原因应是方技在殷商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没有专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