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可见,“道”、“天”、“地”、“人”,是有所不同的。“道”,是天、地、人等万物的本源;天、地、人等万物都是生于“道”的。“天”与“地”,其体积是万物中最大的,是万物的载体。“人”,则是万物之灵。

但是,各异的四大,并非是没有联系的,而是有同一性的。并且,四大的同一性还是内在的、有机的,这就是“道”。正如《周易》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第十二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三才之道也。”(《系辞下》第十章)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正是“道”、“道法自然”把“域中的四大”统合起来了,特别是把其中的“天”与“人”结合为一。这就是“天人合一”。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底蕴极其深厚,不仅有如上所说的“自然”、“自然而然”的内涵,而且同时还有“天人合一”的内涵。张世英先生说:“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这里表现为与‘道’为一,与道为一则‘无为’,‘无为’即听任万物之自然。人能顺乎道,顺乎自然之常则而‘无为’(即‘为道日损’),就能做到‘无不为’。”[7]

“天人合一”的理念,力求“天”与“人”、“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二者是相通的、相类的、相统一的、相一致的、相协调的、相和谐的。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一大特色,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主流,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核心。

以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代表,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儒家讲“天人合一”始于孔子,但以孟子为代表,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夫君子……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经过认知天所给予的自己的心与性(“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就可以认知天,就可以实现“天人合一”。修养到了“万物皆备于我矣”,“上下与天同流”,即人与天地万物具有“一体”之意,则又可以实现“天人合一”。所以,张世英先生说:“孟子明确地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核心。”[8]庄子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与天一也。”(《庄子·山木》)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而为一体,我与他人、人类与他物之分,就都不存在了。换言之,我与天地、与万物,就都共生而为一了。所以说,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自然界,都是持尊重、顺应、保护的积极态度,人与自然之间因而也就会构建成和谐关系,主与客当然也就不会分离,更不会对立,只会相统一。

但是,唯GDP是求者,正如西方传统中“主客二分”者,把自然仅当作人的索取的对象,只根据人的需求,而人欲横流,消费无度,于是干脆就把自然变成斗争的对象,与天斗,与地斗,千方百计地去夺取自然物,其恶果必然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发展不可持续,危及当代,贻害无穷。正如汤因比所指出:“现代人的贪婪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而且贪欲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性的一面。不过,人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溺于贪婪,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9]汤因比所谓“抑制贪欲”,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历来所提倡的“节欲”。中国传统文化既反对“纵欲”,又反对“禁欲”,力主“节欲”。

人们的欲望要节制、要抑制,因为自然界本身存在着极限。如果人们放纵欲望,鼓吹什么“没有极限的增长”,盲目崇拜“反极限论”,必然让自然界不堪重负,糟蹋了自然界。所以,早在四十多年前的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就提出了地球自然系统存在着极限,人类的经济增长不能超越自然极限的理念,以解救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变本加厉。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9月27日报道:“地球的年度资源今天用完……全球生态足迹网站(GFN)宣布今天是‘地球超额日’。这一天,人类对自然的需求超过了地球更新资源和吸收废物的能力……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估计,人类目前消费了相当于1.5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我们的生活……WWF的《地球生命力报告》说:‘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30年我们将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废物的吸收。’……GFN估计,2011年人类将使用地球在一年内实际生产的135%的资源。”[10]

如上所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主客合一”,反对“主客二分”,有益于构建人与天即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是,天即自然给予人的未必都是和谐的,也有不和谐的。例如,风调雨顺予人以和谐,而旱灾涝灾则予人以不和谐。这就需要人善于化旱灾涝灾为风调雨顺。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对天即自然的本性、本质与规律具有正确的认识与有效的利用。如大禹治水。这样,“主客二分”又是不可或缺的。张世英先生说:“不注重考虙人如何作为主体来认识外在之物的规律以及人如何改造自然,其结果必然是人受制于自然。”“我主张走中西会通之路,把‘天人合一’与‘主—客’式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让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较多的区分主客的内涵,而不致流于玄远,另一方面把‘主—客’式包摄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而不致听其走向片面和极端。”他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叫做“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把结合两者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叫做“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这“似乎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未来发展之路”[11]。张先生提出的“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新学说,全面而深刻地解决了“天人”、“主客”的关系。这里特予以简介。

所以,“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能使我们更好地遵循并坚持《老子》的“道法自然”、“人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人类的欲望就决不会是“纵欲”无度、恶性膨胀,而是“节欲”有度、淡泊寡欲;科学地去保护与珍爱自然,有效地去根治环境污染,人与自然就一定是和谐的,我们就一定会建成生态文明,走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作者系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注释】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冶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2]钱耕森:《“道法自然”新论》,《孔孟月刊》(台北)1996年第5期。

[3]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6页。

[4]钱耕森:《“道法自然”新论》,《孔孟月刊》(台北)1996年第5期。

[5]钱耕森:《“道法自然”新论》,《孔孟月刊》(台北)1996年第5期。

[6]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6页。

[7]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6页。

[8]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5页。

[9]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56~57页。

[10]《地球年度资源前天已用完》,《参考消息》2011年9月29日第7版。

[11]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2~3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