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度人经》的撰作及其影响

一、道教《度人经》的撰作及其影响

《度人经》为东晋南朝古灵宝经之一,产生于古灵宝经制作的魏晋时期。道史称江南葛氏家族致力于造经,早在葛巢甫时已造构古灵宝经,致使江南灵宝派风教大行。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灵宝略记》称:太极真人徐来勒授葛玄《灵宝经》三十三卷。则古灵宝经的始传者徐来勒,为三国东吴时期的灵宝派道士。唐五代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说:“太极法师徐来勒授灵宝诸法,仙公因合成七部科戒、威仪斋法。仙公以吴赤乌二年八月十五日,于天台山白日升天。吴大帝孙权撰传,至宋文、明二帝时,简寂陆先生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12]经文所谓仙公即灵宝派祖师葛玄,葛仙公也被视为古灵宝经的撰作者。

徐来勒授葛玄灵宝经法,这是道经通常的说法。北宋道士陈景元集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该经卷首有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陈景元序,也称《度人经》乃太极真人授东吴道士葛玄。元代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后序》称:葛玄感太极真人徐来勒所授,即有《灵书下篇》及《太极真人后序》,其后葛洪又得郑思远传授经文。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古本《度人经》的问世,乃灵宝派道士陆续增补而成。《度人经》问世的确切年代难以稽考。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叙述灵宝经传授世系,提及“(葛)巢甫晋隆安元年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遂行于世”[13]。则东晋隆安元年(397),可视为《度人经》问世的下限。北魏寇谦之自称神瑞元年(415)得老君《云中音诵新科诫经》,而南朝的《度人经》较之要早18年。

元代道士陈致虚《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序》,则为《度人经》的撰作传授建构出一个颇具神学色彩的授经谱系。称元始天尊撰《度人经》授玉晨道君,玉晨道君授玄一真人,玄一真人授天真皇人。天真皇人授给黄帝《度人经》上卷,又授给帝喾《本章》、《玉历章》。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公元前105年),西王母以《度人经》上卷及《本章》、《玉历章》授武帝。东汉时太上降授于吉,又增补《灵书上篇》。东汉桓帝时老君降蜀授天师《度人》、《北斗》诸经箓千余卷。吴时太极真人于会稽上虞山授葛玄《度人经》,增《灵书中篇》。郑思远授葛洪经本,又增《灵书上下篇》、《太极真人后序》。根据陈致虚造作的《度人经》授经谱系,新增元始天尊以下诸仙真的传授系谱,这是典型的道经神授传世说。但吴时太极真人以下的传授,则与其他道经的说法基本一致,可看出《度人经》在东晋葛洪时已臻于完成。

刘宋道士陆修静曾撰《灵宝经目》,该经目最早收录了《度人经》篇目。敦煌文书P.2861号载刘宋道士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载:“《无量度人上品》一卷已出。卷目云:《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说明刘宋时期《度人经》已名列灵宝派经目之内。刘宋陆修静编撰灵宝派经目,在唐代又有《灵宝中盟经目》之称,唐代道士宋文明编《灵宝中盟经目》。敦煌文书P.2337号为唐初道经《三洞奉道科诫仪范》,该经卷五列举的《灵宝中盟经目》亦著录《度人上品妙经》一卷。唐代道经《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四收录《灵宝中盟经目》。现存敦煌写本《度人经》残卷共十余种,大致都不超出本经一卷的范围。

东晋南朝古《度人经》一卷,由《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下篇组成。敦煌写本、陈景元集注本、云签本等较早经本由《道君前序》、《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道君中序》、《元始灵书中篇》及《道君后序》六部分组成。而《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收录唐代张万福《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则称《度人经》,由前序、中序、后序、二章经文和大梵隐语五部分构成,其中有道君撰《灵书中篇》。其他诸家注本,又增入《灵书上篇》、《灵书下篇》,并附《太极真人颂》。

《正统道藏》首篇收录《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六十一卷,卷一为东晋南朝古《度人经》,余六十卷则为神霄派在古《度人经》基础上敷衍而成。北宋道经《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著录六十一卷《高上神霄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目,与《正统道藏》之《度人经》六十一卷品目大致相同。《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称:“元始为众圣演说灵宝度人神霄众经,因命天真皇人并上清诸真人总其元义,开品分条,共为六十卷,以应六甲之数,皆以无量度人为首。”[14]其述降经本末亦与史载宋徽宗崇道事实相合,据此可知后六十卷为神霄派于北宋徽宗政和辛卯乙未(1111—1115)年间撰作。

北宋《度人经》六十一卷本,应该经过长时间的传写衍变。宋代郑樵《通志》卷六十七《艺文略》,著录《灵宝度人经》一卷,又分别著录李少微《度人经注》四卷,道士成玄英《度人经疏义》四卷。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六《神仙类》载《度人经》三卷[15]。四川仁寿县坛神岩唐天宝八年(749)《南竺观记》的《道藏》经目,记载有“灵宝四十卷”[16]。唐末五代道士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说:“世人多疑《灵宝度人经》。天尊说经,不与世间经书符同,暗致疑惑,都五十八卷,其经旨在此《度人经》中。”[17]北宋时期甚至有《灵宝度人上品妙经大法》七十二卷。这反映出在道教兴盛的唐宋时期,《度人经》卷帙在不断增加的史实。元方回《不老堂记》就说:“五代王建据蜀,道士王乔者,伪撰《灵宝度人经》以惑世。”[18]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五《天元度人经》载:“富顺监有太平观二十四化殿,唐贞观八年建,宋嘉定七年重修。石砌中得经一卷,曰《天元度人妙经》,道家未尝见者,凡六百余字。”[19]这更是元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后序》所谓“真真付度,灵文层出”的情况[20]。这有力说明历史上《度人经》的流传,在各地曾有不同卷帙的写本。北宋神霄派的六十一卷本,最终成为《度人经》的定本。

作为灵音之上品的《度人经》,被道门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从南朝齐严东开始,至唐代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张万福,宋代陈景元、陈椿荣、萧应叟,元代薛季昭、陈观吾、陈致虚,明代张宇初等道门精英,都对《度人经》进行诠解注释。明代黄元吉《净明忠孝全书》卷四称有“蜀本青元真人所注《度人经》”[21],《道藏》本收录《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题录为南宋道士青元真人注。宋真宗兴趣所至,欣然作《灵宝度人经序》,宋徽宗更是为《度人经》作御注。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中,《度人经》的写本有十余种,足以说明《度人经》在全国流播广泛。

《度人经》各家注本切入角度和关注要点不同,其注本可分为两大系统:

(1)《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由北宋道士陈景元集注,该经集南朝齐道士严东,唐代道士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四家之注本。宋代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十六引《高道传》载道士严东齐建元(479—482)中,“在晋陵五六年,一日将别,援笔注《度人经》,辞不停翰,穷日而终”[22]。宋代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十一载唐代道士薛幽栖,“尝进《元微论》及《注解度人经》行于世”[23]。该集注本以《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为蓝本,但未收《元始灵书上篇》、《元始灵书下篇》和《太极真人颂》。《宣和书谱》卷六《杜衍诗》:“道士陈景元,字太虚。师号真靖,自称碧虚子。……所著文集二十卷,以至作《大洞经音义》、《集注灵宝度人经》,凡有益于学者,莫不致力焉。”[24]陈景元采集四家之说,删去重复,精选密义,逐句逐段加以解说。其中严东注偏重字词训释,李少微注引经据典,明于内音,成玄英注发挥重玄哲理,薛幽栖注详解诵习方法。陈景元集注本为唐以前故本,注释以阐发道教外修为主,汇集的四家注解各有特色。

(2)南宋道士萧应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五卷,该注本首开以丹道注解《度人经》的先例,对此后的注家颇有影响。此外,南宋道士陈椿荣集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五卷。南宋道士东海青元真人注,清河老人颂,净明道子郭冈凤参校并赞《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注文偏重以《道德经》思想解说《度人经》旨义。全书之末附《诵度人经灵验》一篇,记述南宋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年间念诵《度人经》应验小故事数则。元代陈致虚《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分别以金丹内修之法,诵经祈祝外修之法注解经文。明张宇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侧重以内丹理论解释经文。上述诸家注本各从易理、内丹理论的不同视角解读《度人经》,反映宋元内丹道兴起的时代潮流。

此外,唐代张万福《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侧重从诀法、音义阐释《度人经》。该经篇末附《经说》,分析《度人经》篇章结构。北宋陈景元《度人经集注》的经本,就收录了《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的一部分。《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采集众家之说疏解经义,明代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认为此经的撰作者为张万福。元代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三卷,注文偏重解释字义章句。该经以《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为蓝本,增加了《龙章凤篆正文》、《太极真人曰》和《诵经毕咒曰》。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上著录《御序集注无量度人经》二卷,称“右真宗皇帝御制序,徽宗皇帝御书而注之。《会要》云:‘宣和六年八月四日,诏赐左丞范致虚《御注洞元灵宝无量度人经》二部’,想即此本也。别一本云:‘建中靖国元年四月十三日,奉圣旨镂版。’而无序无注,亦不载于《会要》,朱文公云此经乃杜光庭撰”[25]。宋徽宗御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三卷,所谓符图即灵宝始青变化之图、碧落空歌之图、大浮黎土之图。北宋道士刘元道《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三卷(存中、下两卷),都尝试以图像的生动直观形式,来解析《度人经》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