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自然和谐建设的实践

二、洞天福地自然和谐建设的实践

我们参访诸名山宫观庙宇,突出的印象会是:所有的建筑都是依山势而造,不对山体本身作大的改变,利用一些自然形胜建设,常常会使人产生“曲径通幽”或者“别有洞天”之类的美感。

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的序中有一句话说:“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各地风景是各有不同的,如果我们也去遍访天下名山,只能说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分出“高卑”之异,但是历代文人——含道士、学人、帝王、将相,所有文人,往往会有些“第一”的夸大,会出现多个“第一名山”、“第一福地”之争,例如有一篇《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图跋文》写道:

天下形势之雄者,在郡曰长安;形胜之钜者,在山曰终南;名胜之最者,在宫曰楼观……[3]

这当然是第一郡、第一山、第一宫了,类似的描述恐怕可以用“不胜枚举”来形容。但各地各山自有各自的“形胜”、“名胜”之处是可以断言的。

例如最早被称为第一福地的茅山,个人初次寻访时初步印象,车在大平原上行走,远远望见茅山时,好像是大平原上的一大山包,远远能见的只是山顶上一个“小小”的九霄万福宫,可是入山之后,那就变化大了,山林、庙宇之类就一一呈现出来。由于在古金陵附近,又有许多高道在那里游历和生活过,宫观建设是比较多的,除开大的“三宫五观”,据记载元代就曾有257处庵靖道院[4]。这些宫观是历史上多次建成的,例如《华阳陶隐居内传》[5]记载:

初先生以大茅、中茅间有积金岭,其地可修上道(《真诰》云:……积金山其处宜人住,可索有水处为居室静舍……)乃于岭西立华阳上下馆……

注意:“宜人住”、“索有水处”是人文建设的自然条件。我们现在看茅山的古建筑或遗址,也是依山走势而建的。

再如武当山。《武当福地总真集》中的《武当事实》写道:

《传记》云: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在均州之南,周回六百里,环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嵩高之储副,五岳之流辈。唐虞柴望遍祀之地,七十二福地之一。……[6]

虽然它最早并不是七十二福地之一,但不可否认它确实可算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其“地势雄伟”,与茅山有很大不同。福地之建设晚于茅山,真正较大规模的建设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道众募资修建宫观庙宇,有所谓以五龙宫为首的“九宫八观”,还有许多行宫、祠、庙、府、庵以及书院、道院等,各式建筑六十余处,其他又有五亭、六台、十二池、二十四桥等许多建筑物,数量之多惊人。其重要特点是,结合自然环境,安排建筑物,“如宫观及三十六岩等岩庙,大都位于险峰峭壁、人迹难至之处,但其风光绮丽,景色迷人”[7],人文与自然结合,和谐统一,很少破坏自然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建设理念还得到历代统治者和地方官员的认可和支持。《茅山志》中载有唐代的《大和禁山勅牒》和宋代的《勅禁山》等诏诰,都是“禁断戈猎樵苏、秋冬放火”:

访闻茅山界内,祠宇宫观之侧,树木多有。诸色不顾修法,擅行樵采,及放野火焚烧山林,须议专行指挥……今下润州升州,候宣命到,于茅山四面立定界址,严行指挥,断绝诸色人并本山宫观祠宇主首以下,自今后不得辄有樵采斫伐,及放野火焚爇。常令地分巡检、官吏、耆老、壮丁觉察检校,如有违犯,即便收捕押送所属州县勘断……将此宣命指挥于宫观门首及往来要路,镌石晓示知委。[8]

如此严厉的“环境保护法”,至少有一些时间是雷厉风行的。武当山也是如此。明朝皇帝大修武当山,甚至在规划建设时就考虑到“环境保护”,《武当山志》中所收《大明诏告》说:

今大岳太和山大顶砌造四围墙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高则不论丈尺……[9]

分毫不动山体,依山势造墙,这形成了人文建造的自然美。明代重修了许多宫观,都要求“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明成祖《勅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

除茅山、武当山两处之外,各个洞天福地的建设应该是大同小异,都有着清静、自然、和谐的共同理念。

更难能可贵的是,时至今日,道教界仍保留着自然和谐建设洞天福地的传统,最近在陕西举办的一次道教生态教育座谈会上,江苏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说:

为保护茅山的自然原始风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道观里安装的电线杆和电线全部“下埋”,所有的垃圾桶和宣传标语全部使用生态材料,景区所有的电器都用生态布进行包裹,所有的路灯都使用太阳能发电,同时要对大自然的树木和土地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如在建设中遇到树木障碍,我们将优先采取保护树木的措施。……为保护树木,我们甚至移动殿堂,改变道路。对于散落在地上的石头我们也尽量不动,保留它们在殿堂中、在院子里的原样,显得自然且随意。[10]

好!对大自然怀一颗敬畏之心,注重环境的“自然且随意”,有这样的思想建设洞天福地,真是难能可贵。

我们还注意到,2010年中国道教协会曾发布过《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八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其中就有注意环保的内容,如:

道教活动场所在拥有使用权的土地上,将在不破坏原有山体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洞天福地的传统理念,因地制宜,兴建或完善与教务和环保相关的设施。

还有关于“水体与植被”的意见等。

按照上述这些传统理念与当代社会实际有机结合的思想建设和完善洞天福地,洞天福地一定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