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清、幽二字
道教的洞天福地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建筑宜居的宫阙洞府,修仙炼道,过着中国古人长期向往的神仙生活。中国古代人们曾想象过“仙境”在天上、在海外,最后落实到山清水秀的大地之上,这就有洞天福地的产生。从唐代开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几乎遍于全中国,当然这些数字是不能反映全部实际的,随着时间推移,道教的发展,在上述一些地方之外,别有洞天,例如武当山、崂山等道教圣地的出现。
洞天福地除自然环境之外,更是人们建设起来的,其建设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是“清”、“幽”二字。这我们可以从唐代高道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之序中看出来:
夫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行。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1]
这些文字比较玄奥,不太好懂,但意思还是看得出来的,建设洞天福地的指导思想是道,能生万物之道、虚无清静之道。参考《旧唐书·司马承祯传》的记载,就更为清楚,唐玄宗听从承祯“上言”:
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
“按《道经》创意为之”,就是说其指导思想是《道经》。这里的《道经》就是《老子道德经》无疑,因为该书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睿宗“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
《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又问“理国无为如何”,对曰:
老子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
前对引用《道德经》原文,后对用《道德经》之大意,均可证司马承祯以《老子道德经》为指导思想,并且我们知道,玄宗还令承祯“以三体写《老子经》”,他死后玄宗“下制曰”:
……道士司马子微,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2]
以这些为背景再来读前引序文,玄奥之义就可理解了。“列宫阙于清景”,“开洞府于名山”,这就是在各“清景”、“名山”建设洞天福地,“列”、“开”二字就是建设之意,建设的原则可概括为“清”、“幽”二字,“开”、“列”之前的两句就含此意。“精象玄著”,生成万物的灵气非常深妙;“幽质潜凝”,沉静安闲、隐深安定之意。整个叙述是说洞天福地的建设,要符合清静、自然、无为之旨。在洞天福地建设的实践中是贯彻了这样的宗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