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环境保护必须上升为民族思维、国家意志。正如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不可能具有内在自律的品质,一种国家行为不能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础。不仅是道家,中国古代儒学、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蕴藏有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环保思想,将这些理念与现代环境哲学相互融合,创新适合中国现时代的环境保护哲学和伦理,并将之贯穿到环境教育中去,使其深入人心,培养真正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生态公民,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唯有软硬基础兼备,我们的环境保护事业才能真正获得胜利。
(作者系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污染高峰期之一,有学者就1978—1997年中国环境成本指出,“中国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环境成本大致占GDP的3%~8%。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1995年的一项研究,如果再加上生态破坏以及由此诱发的水旱灾害损失,中国环境问题的年经济损失为1192.2~2859.2亿元(1993年),约占当年GDP的8%~13%”(张晓:《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这里还不包括生态环境退化、不可再生资源损耗及其连带损失。1997年以来环境恶化呈加剧趋势,环境成本更高,有些代价根本不能用货币化来衡量,比如生命多样性、身心健康、不可再生资源损耗等。
[2]《吕氏春秋·序意》说:“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3]正如莫特所指出的:中国宇宙演化论是有机的,各参与者属于有机整体的部分,它们在统一的、自发的生命过程中相互作用;从中国思想家的宇宙论中得不出上帝创造、上帝意志、机械论、目的论和有神论的结论(Frederick Mote.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New York:Alfred A.Knopf,1971,pp.17-18,20)。
[4]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第16章)《庄子·骈拇》曰:“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庄子·马蹄》称:“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庄子·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5]《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6]《庄子·逍遥游》有:“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7]有的西方学者将“玄德”译为mysterious virtue,这是不适当的。
[8]《老子》第77章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9]Fifty Key Thinkers on the Environment,edited by Joy A.Palmer,David E.Cooper and Peter Blaze Corcoran,Routledge,2001.
[10]参见谢扬举:《道家哲学之研究》第3篇第6章,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0~399页。
[11]苗建时:《尊重环境与上清派的存思》,见安乐哲等主编,陈霞等译:《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5页。
[12]施舟人:《道教生态学:内在转化——早期道教戒律研究》,见安乐哲等主编,陈霞等译:《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13]Barry Commoner.The Closing Circle:Nature,Man&Technology,Alfred A.Knopf,Inc.,1971,pp.33-48.亦请参考:Alan Carter.A Radical Greenn Political Theory,Routledge,1999,pp.19-23.
[14]Barry Commoner.The Closing Circle:Nature,Man&Technology,Alfred A.Knopf,Inc.,1971,p.39.
[15]Barry Commoner.The Closing Circle:Nature,Man&Technology,Alfred A.Knopf,Inc.,1971,p.39.
[16]Barry Commoner.The Closing Circle:Nature,Man&Technology,Alfred A.Knopf,Inc.,1971,pp.40-41.
[17]帛书《老子》甲、乙本第16章。
[18]Barry Commoner.The Closing Circle:Nature,Man&Technology,Alfred A.Knopf,Inc.,1971,p.41.
[19]Barry Commoner.The Closing Circle:Nature,Man&Technology,Alfred A.Knopf,Inc.,1971,pp.44-45.
[20]Barry Commoner.The Closing Circle:Nature,Man&Technology,Alfred A.Knopf,Inc.,1971,p.46.
[21]Lester R.Brown.The Acceleration of History,in Lester R.Brown et al.,State of the World 1996,London:Earthscan,1996,p.4.
[22]郝大维:《从指涉到顺延:道家与自然》,安乐哲:《地方性与焦点性在实现道家世界中的作用》,均见安乐哲等主编,陈霞等译:《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