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一年成都二仙庵传戒环境探析[1]
王辉刚 梅 莉
成都二仙庵位于道教氛围极为浓厚的巴蜀地区,是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的祖庭,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为数不多具有传戒资格和条件的十方丛林之一。
民国三十一年(1942),二仙庵第六代传戒大律师申信筠成功传戒。据此次传戒所留传下来的第一手资料《成都二仙庵壬午坛登真箓》[2]记载,此次参与传戒的戒师共计27人,得戒弟子共计115人。申信筠(1884—1951)为本次传戒的大律师,其道号竺清子,四川绵竹县人,是龙门派第二十五代传人。申信筠认为道教徒得道的途径莫过于“求之于威仪之内,除伪去邪”[3],因而作为得戒律于先师者的申信筠认为自己有义务把威仪戒律“还以授之诸子”。
全真传戒除大律师外还有八大师和其他辅助传戒师。此次传戒的八大师来自四川省八个不同的县,平均年龄约为45岁,且多为龙门派第二十六代“崇”字辈;其他18名辅助传戒师来自四川省的15个县,多处于20~29岁年龄段,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且有16人为龙门派第二十六代“崇”字辈。
此次传戒经考试合格者共有115人,依例由登箓大师以神的名义为戒子取道号,并依据考试成绩,以千字文顺序记载诸戒子所属派系、考戒名次、姓名、生辰年月时日、籍贯府县、出家祖庙名称、及冠巾师、祖师和度师名讳等。
115名受戒弟子中,依籍贯而言,有104人为四川籍,8人为云南籍,贵州、西康、河南各有1人;依所属派别而言,有109人为龙门派,其余6人为华山派;从年龄来看,大多数戒子处于30~49年龄段;从字辈来看,龙门派戒子多为第二十一代“至”字辈,华山派多为第二十七代“里”字辈;从戒子的出家宫观来看,115名戒子来源于84座宫观,这些宫观分布于4个省的36个县,并以四川省为主。此外,受戒弟子中有2名龙门派坤道弟子,两人均为四川籍人氏,受戒时已步入中年。
晚清以来,道教在风雨飘摇中进一步衰微,而且民国三十一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成都二仙庵的传戒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中取得了成功有其有利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雄厚的经济实力、官道之间的有效互动、二仙庵较大的影响力等。分析这些因素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传统道教活动成功开展所需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民末西南地区全真道的生存环境,为勾勒民国时期全国全真道的状况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