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为天地万物的终极本原

1.道为天地万物的终极本原

老子首倡“道”的生生之功,强调“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地位,体现了“道”的宇宙本根涵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5]

“有物混成”郭店楚简作“有混成”,整理者认为:“,从‘爿’‘’,疑读作‘道’。”[6]然学界有不同解读,有人认为读作“状”,有人认为读作“象”。但显然不能读作“道”[7],因为下文明确提出“吾不知其名”,按照逻辑,显然不可能先“命名”再说“不知其名”,而只能是先使用一个普通名词泛指,然后再为之具体命名。尽管读作“状”更符合字形,但不管是“狀”,还是“象”,或“物”,都不能将其具象化,因为老子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显然“状”、“象”、“物”都只是一个抽象指代,表示有那么一个真实的存在,而非指具体的形象或形状。这个“物”的特征是“混”、“先”、“独”、“无名”。“混”即意味着没有分化,没有任何具体的形状,超越人的感觉经验,因而本不可名。“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本根是老子的一种形上设定,这个本原非感觉经验可以描述,因此他所使用的词汇都是一些不可表达具象的“寂”、“寥”、“冲”、“渊”、“湛”、“恍惚”、“冥”等。“独”即意味着无对,是自本自根的存在。这个混成之物又可勉强名之曰“大”,“大”即“太”,亦即初始之义。这个万物之本根通过分化而生生不息,永不匮竭,绵绵不断地产生了现实经验之物。作为万物本根的“道”确实不是现实的实体性存在物,而是基于对天地万物终极本源的一种推求,故曰“逝”,曰“远”,即本根是终极的存在,而非经验物的存在。但经验之物不管如何演化,始终都是本根之“道”的现实分化结果,而本根之“道”又以一种“反”的方式在当下之“物”中呈现。综此可知,“道”首先是天地万物之本根,是一种终极本原,但“道”同时又内在关联着当下存在物,贯穿古今始终,没有时空的限制。故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8]“执古之道”,帛书甲乙本均作“执今之道”,不妥。此句意即把握古代的“道”,驾驭当下的现象世界,能推知万物的本源,这就可以体认“道”的规则了。

为了阐明道生万物的方式,体现道的生生之功,老子以各种比喻来解读“道”的作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9]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0]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11]

“冲”,傅奕本作“盅”,《说文》曰:“盅,器虚也。”“冲”可训为“虚”,正好与“盈”相对。“谷”即山谷,亦是中虚的存在,可包容万物。“橐籥”是鼓风用的风箱,也是中空的。由此可知,道是以空虚的方式来生成万物,唯其虚,所以不竭,因而才能永远存在并具有神妙莫测的功能。“道”又被形象化地比喻为“玄牝”,“牝”是雌性牲畜的生殖器,是生命诞生之处。“玄”意味着幽深、玄妙。玄牝,意为万物最早的始祖,并且这个始祖具有玄妙、幽深的生化作用。“谷”、“牝”的门户,是天地的发生、发源之地,绵绵不绝好像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老子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2]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13]

这两段经文正好体现了道生万物的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宇宙生成论层面的“生”,一是存在论层面的“生”。前一方面,道产生原始混沌的气体。原始混沌的气体又产生阴阳两种气。阴阳两种气产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则产生万物。万物各自具有阴阳二气,阴气阳气相互摇荡就成为和气。“和”是气的流通状态。道在展开、实现过程中,生成长养万物。从宇宙生成论的进路来看,个体事物的成立有一个过程,如气化、凝聚的过程。在这一生成过程中,万物以气为本质内容,其形成过程由简而繁,前后相续的几个“生”字表明了万物的共同起源。后一方面,老子借助“有”、“无”从更为抽象的层次阐述了道生万物的关系。首先要辨析一下《老子》文本差异问题。通行本第四十二章作“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楚简《老子》作“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两个版本一字之差,但哲学解释上差别甚大,学界在此问题上争议颇大[14]。如果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论表明道是万物之本根,主要是一种宇宙生成论的话,那么道统有无论则主要是一种存在论。老子之道是生成万物的超越根据,它涵括了“无”与“有”之两界、两层,就道体而言,道是无限的真实存在实体,就道用而言,周溥万物,遍在一切之用。正如方东美所言:“道之全体大用,在‘无’界中即用显体,在‘有’界中即体显用。”[15]有界是相对的现象世界,无界是超越的精神世界、绝对的价值世界。相对的“有”与绝对的“无”相互贯通。由此,“生”表明了万物存在的根据,这种根据正是通过“有”与“无”在“道”与“物”之间建立的。

总之,“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经验世界中的“生育”或“生成”,我们也不应该把“生”看成一个严格的时间观念,其真实的内涵应该是呈现“道”与“物”之间的亲缘关系。“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既然“道”是天地之“母”、万物之宗,那么天地万物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道之“子”了。从“生”的经验层面来看,母子总是相对而言的,那么“道”自身是否也有作为“子”的可能呢?老子以“吾不知谁之子”予以否认。而“象帝之先”之“先”再次表明了“道”作为万物之本根的观念,并且还是上古时期一直奉为最高神灵的上帝之先祖。总之,老子基于对天地万物之本源的不断推求,而设置了“道”的观念,表达了“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根源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