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家对谦卦的论述

2.易学家对谦卦的论述

由谦卦说事、说生态,拙文不是首发其端,其实,先贤已经有许多论述,如: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二记载:“《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大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以衣成则必缺衽。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加措,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由此可见,韩婴对谦卦的评价很高,认为掌握了谦道,其作用可大可小,大可以平天下,中可以治国,小可以修身。天地之间的谦至少有几个层次:益谦、流谦、福谦、好谦。天道益谦,地道流谦,鬼神福谦,人道好谦。所谓鬼神,不是民俗中的迷信鬼神,而是未知的世界。谦道,就是天然之道、自然之道。

晋代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韩康伯(332—380)特别重视谦道,他曾作《辩谦论》,认为谦逊即美德。“以高从卑,以贤同鄙,故谦名生焉。”“故惩忿窒欲,著于《损》象;卑以自牧,实系《谦》爻。皆所以存其所不足,拂其所有余者也。”[12]他继承王弼的方法,糅合易老,以谦卦与《老子》的“贵以贱为本”,作为《辩谦论》理论。他从义理讲《周易》,对宋明义理学派有一定影响。

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对“谦卦”有独到的说法:“谦者,有而不居之义,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谦之象也。”[13]在朱熹看来,谦的内涵来自对生态环境现象的启示,高大的山体隐蔽于低卑的大地之下,屈就之至,何其谦逊!大自然有这种美德,如果人类有这种适从的精神,就可以成就贤人之德。

清初王夫之认为谦卦是一个忧患卦,阐述的是“平道”思想。他在《周易外传》中说:“圣人于艮下坤上之谦,示平道焉以消其不平,忧患之卦也。夫山之不平也,惟其有多,是以有寡。地加其上,则地形成而山形隐。故平不平者,惟概施之而无择,将不期平而自平。”[14]谦卦的内涵有其合理性,“求定之天下,亦聊以适其聚散之平矣”。但世人不宜拘泥于谦卦,王夫之主张“论道而无所苟同,当仁而无所复让,序爵以贤,受功以等,上违下弼,匡以道而行以直,而亦奚用谦为!”[15]

谦卦之所以排在大有卦之后,自有其理。金景芳先生认为:“事物发展有个限度,到了一定限度就要满盈,满盈就要发生变化,开始走向反面。在自然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16]生态各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有一定规则的,有顺序与类别的。《系辞下》认为自然有规律性,“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