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与修养论:上善若水、柔弱谦下
道家认为,有一种上善的境界,这种境界和一般的善有所不同。如果要勉强对之加以解说的话,这种上善的性质就好比是水。《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6]水对于万物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哺育万物、利益万物,又从不居功自傲,不与万物争利,只是安然处于卑下低洼之处,这种卑下低洼的地方一般人是不甘愿居处的。
水的这种性质可以用来形容道的上善境界。《道德经》由此出发进行了引申,认为理想的人格应该做到:在社会上不争名夺利,而应像水一样能就下,随缘适应;其心境就好比水处深渊,波澜不惊、沉静平稳;帮助他人、帮助社会应该像水润万物一样尽心尽仁;言谈应该像水性长流一样,使人可以确信无疑。治理国家、天下应该像水无常形一样,因势利导;做事应该像水利万物一样,无所不能;行动应该像水流无碍一样,随时而发。因其不争,所以不会招致怨尤。道家看到当时的天下大乱,就是因为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争夺,由争夺而有战乱,因战乱而天下杀戮不断,灾殃连连。要解决这个问题,《道德经》提出一种理想的人格,这种理想人格具有善利万物、处下不争、因势利导、随时而行、仁爱万物、诚实守信等品性,就好比是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
道家认为,人的行为原则应该是“弱”或者“柔弱”,明确表示要守柔、居弱,因为“柔弱胜刚强”[8],守柔、居弱,也就是无为、自然。老子曾以水和婴儿为喻,说明为人守柔处下之原则,水之性不争而处下,婴儿性至为柔弱,而处浑然不别之状态。而守柔、处下、不争,其真正意义正在于排除主观妄为,回归自然,从而泯除人的虚妄价值分别,以达到物我合一的自由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了自己的私欲,驱动百姓,战乱、杀伐不止,是一个“不道”的世界。道家主观上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武器、杀人等是凶险之事,有精良的武器是凶险的,为万物所厌恶。君子不能以自己掌握精良武器为荣,君子不得已要使用武器时,也应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发动战争。即使善战、战则能胜的一方,也不应该美化战争。美化战争会败坏人的道德,扭曲人的心灵,会在社会上倡导一种嗜杀成性的恶习。这种好战、好杀之徒,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当然,道家也意识到,有时战争是难以避免的。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他们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哀。《道德经》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暴,强调不要为取得赫赫战功而喜悦;甚至认为,即使是打了胜仗,获胜之师也要心怀悲哀,不奏凯旋之歌,而处之以丧礼。因为毕竟战争、杀人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不幸。所以,以道来辅佐君王进行统治的人,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能依靠武力来统治、征服天下;喜欢穷兵黩武的人,必然遭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下场。因为在现实中,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军队曾经驻扎的地方,颗粒无收,遍地长满野草荆棘;大军交战之后,只是灾疫流行、哀鸿遍野的凶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争夺一己之利,驱动天下百姓混战,杀人如麻,百姓渴望和平与安宁。道家反对战争,希望天下和平,这在当时来说,是代表了广大百姓的利益的,道出了时代和民众的心声。虽然他们没有刻意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但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道家认为“道”是最完满的,现实的人、现实的世界与道相背弃,故而产生了种种问题。天道的运行,打个比方,就好比射箭,瞄准时,如果高了,就把箭往低压一些;如果低了,就把箭往高抬一些。劲力用得太大,就稍微松一下;反之,则加强一些。因此,在自然界,人们看到的情况是:天道减损有余的、多出来的部分,弥补不足的、亏欠的部分,这样,在天道的作用下,自然万物就可以保持一种和谐与平衡。人道却与此不同,人类社会中,经常是损害不足者,以供养那些富足有余的人,这是违背天道之情的。在道家看来,老百姓忍饥挨饿是因为在上位的统治者向百姓征收了太多的赋税,这样百姓就不得不忍饥挨饿了。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当然要起来反抗。统治者只知道抱怨现在治理百姓很艰难,想一味诉诸武力镇压,却不知道天下大乱、百姓造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如果统治者所实行的政策、措施使百姓活不下去了,那么百姓对于死就不会感到畏惧;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以死亡来威吓百姓,使之听从自己,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道家对于当时的统治者疯狂地敛财、傲民非常看不惯,认为即使统治者有金玉满堂,最终亦不能守藏而永远据为己有;富贵而骄奢淫逸,必将自取祸殃。
造成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是统治者的贪欲和永不满足的掠夺之心。对统治者来说,追求色彩过于华丽的衣裳,就可能因此看不清时势发展的趋势;沉湎于动听的音乐,就可能听不进治国的好建议;习惯于享受各种美好的滋味,可能使人口感麻木,不能辨别正味为何;成天奔马驰骋在田野上狩猎,可能使人心意癫狂,不能冷静思考国家大事;过分追求稀世珍宝,会使人行为乖张、怪诞,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不知自足自俭,为政不清廉,私欲如深壑,永难填足,这会造成国家的朝政一塌糊涂,田地里庄稼颗粒无收,仓库中一无所有。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居于上层的统治者却还竞相穿着奇装异服,吃着山珍海味,搜刮着民脂民膏,财富多得数都数不清,手中掌握着国家机器,随时准备镇压老百姓的反抗。在道家看来,这些居于上层的人简直就是强盗头子,道德沦丧,禽兽不如!《道德经》强调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社会中王侯之所以是王侯,是因为有百姓存在,因此,统治者不要过分贪图享受而轻视百姓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