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哲学解读
除了对新出土的文献材料的高度关注,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哲学内部的变革和发展,许多哲学家或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开始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老子》。这些学者大都受过西方哲学的专业训练,对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因而能够深入老子思想的内部,对《老子》做出富有深度的哲学阐发。在研究方法上,不再是单纯的文献考证、文本解读,而是采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方法对《老子》进行解析,因而,是英语世界老学发展史上最具深度也是最有学术价值的成果。
这一时期,随着英语世界汉学的发展,专门研究汉学的机构增多,许多高校也都先后开设了东方文化、宗教、哲学等专业,形成了专门的研究东方文化的团体,也培养了一批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这些为英语世界老学走上学术化研究道路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一时期,英语世界老学研究成果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子》文本的注释和翻译,而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老子思想的著述。从内容上来,既没有出于功利主义目的的宗教比附,也没有出于心灵抚慰的价值寻找,而是站在中西文化、中西哲学比较的高度,对老子思想进行独具特色的阐发。这些解读,是真正的学术研究,标志着英语世界老学真正走上学术化道路。从研究主体来看,该时期的老学研究者不仅有汉学家、哲学家等专业学者,也有来自英语国家各高校的博士生,他们是英语世界老学研究的新生力量,也为英语世界老学的进一步发展蓄积了实力。
1985年,美国德保罗大学(De Paul University)人文科学院哲学系博士生约瑟夫(Hai-Nguyen,Joseph Q.)便以《老子哲学中“无”的作用》(The Function of Non-be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Lao Tsze)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该文章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以老子哲学之“无”为中心,分别从宇宙论、政治学和伦理学角度对老子的“无名”、“无为”、“无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借此达到中西哲学的会通。该文章深入老子哲学思想内部,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老子》研究。
1989年,伦敦大学教授、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著作《论道者》(Disputers of the Tao: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Open Court:1989),该书全面诠释了自孔子到荀子各家的哲学思想,是英语世界较早的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先秦思想史的专著。该书以“天人关系”为主线,视“道”为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对老子思想也进行了评述。葛瑞汉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则是真正站在思想史、哲学史的高度。
1989年,纽约圣约翰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张婉莘(Chen Ellen Marie,1933— )翻译出版了《道德经:新译及评注》(The Tao Te Ching:a new 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New York:Paragon House)。陈张婉莘对《老子》颇有研究,她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便开始关注《老子》,1966年完成了题目为Tao,Nature,Man,A Study of the Key Idea of the Tao Te Ching(《道·自然·人:〈道德经〉中思想研究的关键》)的博士论文,1989年在纽约的佩勒根出版社(Paragon House)翻译出版了《道德经:新译及评注》。其在陈鼓应教授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和第二辑分别发表过《老子对死亡的看法——〈道德经〉第五章新解》和《追求道家形而上学的中心思想——希腊形而上学和道家形而上学的比较》,在第四辑发表《追求道家形而上学的中心思想——希腊形而上学和道家形而上学的比较》,在第十五辑发表《〈说卦〉五章和〈道德经〉二十五章之比较——兼论两者与西方形上学对上帝认识的比较》。1996年8月其在北京“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易经说卦(五章)与道德经(二十五章)》,比较了帝与道之生死与西方形而上学对上帝的认识。之后,其也开始致力于比较哲学研究,将老子的形而上学与希腊形而上学进行比较,在《道家文化研究》上发表了不少文章。
2004年,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翻译了《老子》,书名为《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书中不仅有对《老子》八十一章的详细翻译,并且附有详细的介绍和注解。安乐哲的《老子》译著体现了新的时代特点,他在比较哲学的视域下对《老子》进行解读,对道家宇宙论和关联思维进行了探讨,体现了新实用主义的影响。安乐哲的《老子》研究立足于中国哲学和老子思想本身,努力尝试按照中国思想文化本有的框架来理解中国哲学,诠释中国哲学经典,在英语世界老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