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经》济世度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宣称灵宝大法以《度人经》一经为宗本,而灵宝妙道在《度人经》之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之《度人经集注序》载薛幽栖序:“修习之法,则一部多门;讽诵之篇,则此卷为首。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中拔祖宗,己身得道。”[90]《度人经》济世度人的思想,在道教斋醮科仪中有充分的展示。宋代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二百六十载:
混康刘先生《灵宝大法》一集,拔度幽魂,并用《度人经》中篇句为左右券,用六十甲子、六十四卦,谓之升天券文。以敕制地祇,侍卫送迎。为元始敕命,诀掐戌文。仍画飞天神王,赍持文字符命,以赦北酆之罪魂。其元始符命,乃《度人经》中时刻升迁,北都寒池,部卫形魂,制魔保举,度品南宫之句。[91]
道教斋醮的拔度幽魂,是《度人经》思想在科仪中的展示。宋代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五《职佐篇》之《第二日迁拔叹经文》说:
夫《度人经》者,三洞上品,一乘妙言,参众魔之歌音,宣百灵之隐韵。昔授于碧落之土,而藏于紫微之宫。梵气弥罗,周十方无极之界;金真朗郁,焕八天空洞之章。文畅而曲不华,趣幽而义益奥。极玄中之妙旨,非世上之常辞。咏之者,名列玉房;闻之者,神飞金阙。万帝设礼,群妖束形,以至生天通微奥之言,清静启真常之性。十方严救苦之宝训,九幽授心印之灵篇。普度天人,津梁生死,俾罢对于长夜,咸列名于上清,再引偈章,以伸济度。[92]
道教科仪宗师对《度人经》的思想,有淋漓尽致的赞誉和揭示。宋代道经《玉音法事》卷下《讽度人经回向》:
元始灵书,诸天隐韵。齐声讽诵,一言消万劫之愆;异口同音,十过度九幽之苦。向来讽诵《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称念天尊圣号,声赞法事功徳,无限胜因。奉为黄箓斋主某入意,伏愿六根清净,获登黎土以闻经;一性圆明,同入宝珠而证果。[93]
道教之“道”是道教的思想精粹,道教的一切教义思想和修行方法,都根源于对大道的执著追求。《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是道教之“道”的重要内容。历史上道教斋醮科仪演绎的主题,就是《度人经》济世度人的宗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就说:“盖灵宝一门,洞该三道,上通上清,下兼洞神。”[94]灵宝派的《度人经》能为道教各派奉为大法,最根本在于《度人经》倡行的济世度人思想。《度人经》虽问世于16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但其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人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度人经》提出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体现道教对人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怀,更彰显出道教度人思想的永恒价值。《度人经》主张要乐生、重生,不同于“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道教认为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修成仙道。《度人经》宣扬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立教的根本宗旨。《度人经》的济世度人学说,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普世情怀,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教是具有普世性特征的宗教。
《度人经》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谆谆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按照《度人经》提出的济度思想,作为道门之人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上道教度人的方式,如高道的讲经宣道,坛场的斋醮科仪,唱道情的讽世劝化,道医的悬壶施药与治病救人,都是道教的济世度人之举。历史上有道之士或入世以济世度人,或隐居修道以达到度己的超越。《度人经》度己与度人的辩证学说,为正确解决入世与超越奠定了理论基础。
《度人经》宣扬的“齐同慈爱”,是具有济世色彩的社会道德理想。《度人经》的“齐同慈爱”理想,蕴涵着深邃的社会人生哲理。《度人经》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提出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女自,言无华绮,口无恶声”。主张人人都应具有慈爱之心,要友善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这种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最终达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和谐境界。在当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果人们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就一定会和平安宁。
《度人经》强调要济世度人,只有善于济度世间之人,修道者自己才能得到超升。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因地域、种族、职业、文化的不同及价值取向的差异而出现社会分层。现代多元化的社会展现出广阔的空间,这个广阔空间正是道教发挥功能的舞台,道教要以济世度人的行动证明其价值。
《度人经》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希望实现“国泰民丰,欣乐太平”的理想,这是道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期望。《度人经》包含热爱生活,圆融社会,利益人群,健康生命的丰富内涵,其现代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阐扬。《度人经》主张“仙道贵生”、“仙道贵实”,在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化带来的人们精神思想方面的问题,甚至国际上不同族群之间政治争端的解决,都提供了可资现代人汲取营养的东方思想智慧。
(作者系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元)郑思肖撰:《太极祭炼内法》卷下,《道藏》第1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62页。
[2]《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3页。
[3]《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注解》,《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89页。
[4](汉)班固撰:《汉武帝内传》,《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0页。
[5]《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3页。
[6]《道藏》第3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50页。
[7](元)郑思肖撰:《太极祭炼内法》卷下,《道藏》第1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62页。明代道士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三亦强调:“非灵宝不可以度人,非灵宝不可以生神,故灵宝法为诸法之祖。”
[8]《道藏》第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73页。
[9]《道藏》第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70页。
[10](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第3册,中华书局,1960年,第2976页。
[11](清)永瑢,纪昀等总纂:《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7页。
[12]《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76页。
[13]《道藏》第2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页。
[14]《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37页。
[15](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37页。
[16]胡文和:《仁寿县坛神岩第53号“三宝”窟右壁〈南竺观记〉中道藏经目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17]《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76页。
[18](元)方回撰:《桐江续集》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23页。
[19](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卷九十五《著作记第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47页。
[20]《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66~467页。
[21]《道藏》第2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2页。
[22]《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41页。
[23]《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05页。
[24]《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39页。
[25]《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32页。
[26](宋)王溥撰:《唐会要》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16页。
[27]《全宋文》卷二百六十二第7册,巴蜀书社,1990年,第122页。
[28](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1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3690页。
[29](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98页。
[30](元)脱脱撰:《金史》第4册,中华书局,1975年,第1234页。
[31]《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37页。
[32](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07页。
[33](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332~333页。
[34]《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94页。
[35]《道藏》第1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84页。
[36]《道藏》第1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34页。
[37]《道藏》第1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43页。
[38]《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1页。
[39]《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80页。
[40]《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80页。
[41]《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82页。
[42]《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8页。
[43]《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96页。
[44](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34页。
[45]《道藏》第3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34页。
[46]《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7页。
[47](元)赵道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雷默庵传》,《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47页。
[48]《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47页。
[49]《道藏》第3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17页。
[50]《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51页。
[51]《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4页。
[52]《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99页。
[53]《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76页。
[54](元)无名氏撰,金心点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华书局,1986年,第172页。
[55]《道藏》第2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18~819页。
[56](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2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954页。
[57]《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95~996页。
[58]《全唐诗》卷六百九十,(清)季振宜编纂:《全唐诗》第20册,中华书局,1960年,第7921页。
[59]《全唐诗》卷六百十四,(清)季振宜编纂:《全唐诗》第18册,中华书局,1960年,第7086页。
[60](清)季振宜编纂:《全唐诗》第24册,中华书局,1960年,第9721页。
[6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99页。
[62](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26页。
[63]《道藏》第2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22页。
[64](金)元好问撰,常振国点校:《续夷坚志》,中华书局,1986年,第161页。
[65]《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二,(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10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9707页。
[66](宋)卫泾撰:《后乐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10页。
[67]《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7页。
[68]《道藏》第17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67页。
[6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75页。
[70](明)王世贞撰:《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七文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35页。
[7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45页。
[72]黄宝虹,邓实编:《美术丛书》初集第十辑,神州国光社,1936年,第291页。
[73]张宏明:《安徽无为县宋代胡士宗墓志考释》,《东南文化》1988年Z1期,第149~152页。
[74](宋)郭彖撰:《睽车志》,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75]《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69页。
[76](宋)陆游撰:《渭南文集》卷十六,(宋)陆游撰,孔凡礼点校:《陆游集》第5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2126页。
[77](宋)吴自牧撰:《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6页。
[7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71页。
[7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46页。
[80](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一百六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9页。
[81](宋)吴泳撰:《鹤林集》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57页。
[8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63页。
[83](宋)曹勋撰:《松隐集》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49页。
[84]《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53页。
[85](宋)曹勋撰:《松隐集》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18页。
[86](宋)范成大撰:《吴郡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32页。
[8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08页。
[88](明)王佐撰:《新增格古要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75页。
[89](明)董斯张编:《吴兴艺文补》卷二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6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60页。
[90]《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88页。
[91]《道藏》第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53页。
[92]《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5页。
[93]《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3页。
[94]《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