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天下观天下
老子的智慧是开放的、无私的。他有对天地万物的整体的维护与关怀,故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55]之叹。老子的生命体验即他对宇宙的“观法”: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身,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56]
老子超越了主体性,肯定各类各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共存共生,尤其是希望人应当修德,修德才能和谐身、家、乡、国、天下。人应有平常心与平等心,将心比心,以己度人,从如何看待自己个人,去体悟、观照、对待别人,如此类推到从如何看待、对待自己的家、乡、国、天下,去体悟、观照、对待别人的家、乡、国、天下。这与儒家的推己及人的恕道恰好相通。这是中国式的沟通理性与沟通智慧,由此而走出自我,走向他者,最后走向道。这正是老子提供给今天生态学与环境伦理的重要的智慧。
叶海烟认为:“由于老子并不是一个环境主义者,因此他似乎仍不必涉入今日环境主义者的某些议论之中,而我们乃大可将思考焦点放在老子所强调的‘道在一切’的大化之论。此外,对他所宣扬的物之内在性、独立性、平等性与一体性,则可运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种种思考予以抉取,这对扩大当代环境伦理观的视野当有正面的意义。”[57]
也就是说,老子的生命智慧、老子的道论,大大超过了生态学与环境伦理,但老子博大精深的道的智慧,其人与天地合一、道法自然、以天下观天下的思想等,无疑是最高智慧,可以为现代人对己、对人、对物、对宇宙的反思提供超越于习见的二元对立的新的视域与方法。
(作者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刘笑敢:《老子之道:关于世界之统一性的解释》,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三联书店,1999年,第85页。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6页。
[4]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第168~170页。
[5]《老子》第二十五章。“周行而不殆”一句,通行本皆有,丁四新认为“非原本必有,简帛本可以为证”。参见《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1页。但北大汉简《老子》有此句,作“偏(遍)行而不殆”,参见韩巍:《北大汉简〈老子〉简介》,《文物》2011年第6期。今暂从简帛本。
[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7]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8~229页。
[8]《老子》第十四章。帛书此章作“执今之道”,疑为抄写之误,通行本、北大汉简均作“执古之道”,今从通行本。
[9]《老子》第四章。
[10]《老子》第六章。
[11]《老子》第五章。
[12]《老子》第四十二章。
[13]《老子》第四十章。
[14]诸家争议可参看丁四新:《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5~247页。今从楚简《老子》。
[15]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第168~169页。
[16]《老子》第五十二章。
[17]《老子》第二十八章。
[18]《老子》第二十八章。
[19]叶秀山认为,从母体生长出来的是一个“婴儿”,还不是“孩童”。“婴儿”已是“人”,但你不能问“是”“什么”“人”?“婴儿”“是”,但却“不是”“什么”。“婴儿”是“人”之“朴”、“人”之“本”、“人”之“根”,以后的“‘什么’人”,是从这里“生长”出来的。参见《我读〈老子〉的一些感想》,《中西智慧的贯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20]《老子》第五十五章。
[21]《老子》第四章。
[22]《老子》第三十四章。
[23]《老子》第三十二章。
[24]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第85页。
[25]李杜认为,造成此种误解,原因之一便是“为老子说‘道’的一些抽象词语所困惑,而不辨别此为第二层次的抽象话,而即把它们实体化作为说‘道’的第一义”。参见《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第127页。
[26]学界对此多有论及,只是表述略有差异,“存在论”多以“本体论”或“存有论”等概念出现。如张立文认为,道在老子哲学逻辑结构中既具有生成论的性质,又具有本体论的性质,是生成论与本体论的互相统一。参见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27]崔大华认为,道的非实体性表明,道作为本体,其实就是世界万物自身,道的生成万物,实际上是宇宙万物的自生、自化。崔大华等:《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28]庞朴:《原道》,刘贻群编:《庞朴文集》第四卷《一分为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8页。
[29]陈鼓应:《老庄新论》(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4~45页。
[30]冯达文,郭齐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31]张智彦认为这一时期“天道”的内涵还存在模糊性和随意性,天道在谈论者的心目中也还存在神圣性。参见《老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7页。
[3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6页。
[33]郭沫若认为,老子最大的发明便是取消了殷周以来的人格神的天之至上权威,而建立了一个超绝时空的形而上学的本体。参见《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36页。
[34]《老子》第八十一章。
[35]《老子》第七十七章。
[36]侯外庐等认为“自然秩序是超时代的,所以是无善恶的”。参见《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99页。我们认为“无善恶”只能说是无人类社会之善恶,老子的天道秩序是至善的。
[37]《老子》第五章。
[38]《老子》第七十三章。
[39]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6~197页。
[40]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
[41]卿希泰:《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2]王泽应:《道家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湘潭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3]详见乐爱国:《道教生态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以上又请见乐爱国:《古代自然与科技哲学研究》,郭齐勇主编:《当代中国哲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97页。
[44]叶海烟:《老子的环境伦理观》,《老庄哲学新论》,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45]《老子》第二十五章。
[46]《老子》第三十七章。
[47]《老子》第四十二章。
[48]《老子》第六十四章。
[49]成中英:《中国哲学的四个特性》,《成中英文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19页。
[50]《老子》第五十一章。
[51]《老子》第三十二章。
[52]《老子》第六十七章。
[53]《老子》第十二章。
[54]《老子》第四十四章。
[55]《老子》第七十九章。
[56]《老子》第五十四章。
[57]叶海烟:《老子的环境伦理观》,《老庄哲学新论》,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7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