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与《道原》

三、《道经》与《道原》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四篇古佚书,分别为《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多言黄帝,主张刑名之学,强调刑德兼施,依法治国,书中思想正好符合汉初流行的黄老之学。经唐兰等学者考证,认定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黄帝四经》。在这四篇新出土的古佚书中也没有看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八个字的原文。但是,《四经》中特别是《道原》中的思想,与理学的“十六字心传”多有切合之处。这使人猜想,荀子所引《道经》一书,是否指的就是《四经》中的《道原》呢?

首先,关于《黄帝四经》的成书时间。唐兰根据史书的记载以及今存《申子》受到《黄帝四经》影响的情况,认为成书的下限应在申不害到韩国为相时,即公元前351年之前。陈鼓应也从《黄帝四经》中内容所反映出的社会局势、语言词汇的使用情况(由单词到复合词),以及通过把《黄帝四经》与《庄》、《孟》等书中的个别思想概念进行对比,推断出成书年代应为战国中前期,其作者可能是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所以,从时间上说,荀子所引《道经》与《道原》同指一书就具备了可能性。

其次,《黄帝四经》分为《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于是有学者提出疑问:四篇中只有《经法》与《十大经》两篇篇名带有“经”字,似与《黄帝四经》的书名有所出入,并由此推论出黄帝四篇只有两篇是经,而“四经”的叫法是后来才出现的。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与儒家五经作一比较就可以知道,所谓的经书并非一定要用“经”字作题目,如《礼记》就没有被通称为“礼经”。另外,为了行文方便,对经书书名作简称已经成为学界的一种习惯,如五经之中的《周易》既然可简称为《易》、《易经》,而不是“周易经”,那么将《道原》简称为《道经》(而不是“道原经”)也是顺理成章了。

《道原》主要讲宇宙观、本体论,“道”是其思想核心,《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指出道的时间属性是最初、最始,即《道原》开篇所说的“恒无之初”,下文“一度不变,能适蚑蛲”又体现了大道的不变不易、主导万物的本体特性。“原”字有“最初”、“开始”、“本来”的含义,这几种意思其实是对“道”的属性加以强调,用以突出“道”的本质,“道原”之意即指“道”是宇宙最初始、最本原的存在。《淮南子》有《原道训》,韩愈也作有题为《原道》的文章。“道原”与“原道”十分接近,但字序排列不同,意义还是存在差别的。“原道”中“原”字为动词,意为推究、探求之意;而“道原”中的“原”字为名词,指道的根本性质,因此将《道原》称为《道经》不会对题意有太大影响。

第三,荀子长期生活在齐国稷下学派之中,曾“三为祭酒”,而齐国稷下的主流学术是黄老之学。由此推论,荀子所引“道经”极有可能是指一本黄老道家的典籍,清阮元曰:“考‘道经’者,黄老古说也。”[12]余明光先生也持有这种观点:“有趣的是荀子明引《道经》上的‘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两语作据,《道经》虽然已经失佚,无从窥阅,但《道经》这部书显然属于黄老著作是无疑的。”[13]巧的是战国中期成书的《黄帝四经》即是黄老道家的代表作之一。荀子必然接触过《黄帝四经》并吸收、借鉴其中的思想(关于这一点,详见下一节),因此,荀子在书中引用《黄帝四经》的语句和思想是完全可能的。这又极大地增加了《道经》与《道原》同指一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