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驻军队,常川修山,构筑生态保护工程

(三)派驻军队,常川修山,构筑生态保护工程

道教经典倡导的曲成万物、助天生物等生态保护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虔诚信奉道教的明代皇帝,他们不仅颁布敕谕保护武当山场,而且动用5000多人的军队,长期驻扎在武当山,实施了一个庞大的“修山”工程,我们也可以称之为500多年前的生态保护工程。王佐《山志》卷五《敕蠲免征差》,收录有弘治八年(1495)九月提督太监潘记的奏疏,奏疏论及均州守御千户所军余的职责时,常提到“修山”一词。如“比蒙钦差提调参议诸葛平,将本所正军,拘连妻小,起取赴城安住,每月关支粮米六斗,委官管领,常川修山;户下余丁各连老幼男女,仍在原屯住坐,耕种前项屯田,管办衣粮,供给余丁,与同正军一体修山,至今不缺”[29]。笔者初读这段文字时,百思不得其解:武当山方圆八百余里,“修山”怎么可能呢?近十余年来,笔者在武当山九渡涧、青羊涧两岸,在老君岩、南岩坡、五龙宫、仁威观、清微宫等处发现了大量用于防止山体滑坡的挡土墙(当地人叫“石捻子”)。方才醒悟,所谓“修山”,是指均州千户所5000多户正军余丁长年累月在武当山从事垒砌挡土墙、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等治理山间小流域的工作。经过考证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明代均州千户所5000多户军余的世世代代劳作,才能垒砌这样遍布全山的大型生态保护工程。这一工程的经济保障,是明帝发给均州千户所正军月粮、免除其差徭、免除户下余丁屯田子粒,令其专门修山的制度安排。这是500年前举世无双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