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晅其人的相关考证
邓晅其人之生平很少见于史载,清代主要的传记书籍均无其传。其著作《道德经辑注》[1]所收戴衢亨之序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戴称其为“南城邓君葵乡”。此南城为其籍贯,当为江西省南城县。笔者查阅清同治十二年(1873)之《南城县志》,第八卷“人物志·宦业”篇中果有邓晅生平之记载:
邓晅,字光隅,号葵乡,性孝,课徒以供甘旨,由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升郎中监督禄米仓,改大通桥监督,后转工部郎中,俸满,授江苏镇江知府,奉檄勘扬州水灾,时兴化灾民请县发仓,县以未禀报为词,晅曰:必得报可是立视其死矣。令从其言,抚宪汪优奖之,任守五载,清名籍甚,后罢归。[2]
从这里的记载来看,邓晅进士出身,序中所言葵乡为其号,早年一直在京为官,后出任江苏镇江知府,颇有清名。同书第七卷“选举志”还记载了邓晅考中进士的年份:“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戴衢亨榜,邓晅,户部主事,工部郎中,江苏镇江知府,有传。”由此可知,邓晅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邓晅名列二甲[3],该科状元乃是为邓书《道德经辑注》作序的戴衢亨。
此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还收录有两份与邓晅相关的履历文件,其中一件为邓晅所自呈之履历折,上言:
臣邓晅,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进士,年四十七岁,现任户部江南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份论俸拟升,因京察停升,未经掣签。今于本年二月份签升工部虞衡司郎中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谨奏,乾隆六十年二月二十七曰。[4]
这份履历折从语气来看,是邓晅自己所呈,当为其亲作。乾隆六十年(1795)的时候,邓晅四十七岁,上推邓晅之出生当在乾隆十四年(1749),由前文可知,其考中进士时年仅30岁,可谓年少即有高才。此后他一直在户部、工部为官,其转任镇江知府的时间也可考知,另一份履历文件写道:
嘉庆八年十一月内用江苏镇江府知府,降调。
邓晅,江西人,年五十七岁,由进士以主事用签,分户部学习行走。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内补授户部主事。五十五年八月内题升本部员外郎。六十年三月内推升工部郎中,因病告假回籍,病痊,赴部候补。嘉庆六年九月内补,授户部郎中,七年二月内俸满截取保送繁缺知府记名,八年十一月内用江苏镇江府知府。[5]
这份文件对邓晅迁职的前后过程记载得更为详细,乾隆六十年(1792)他升任工部郎中时因病并未到任,一直到嘉庆六年(1801),又转任户部郎中,嘉庆八年(1803)任江苏镇江知府。这份文件是留在内府的履历单,从行文语气来看,作者应不是邓晅本人。值得注意的是,据此履历单的记载,嘉庆八年(1803)时,邓晅五十七岁。可是根据前文邓晅自述之年岁,嘉庆八年(1803)他应当只有五十五岁,两份文件的年龄相差两岁,孰是孰非?笔者以为,应该以邓晅自述并上呈的那份履历折子为准,因为本人一般不太会记错自己的年龄。而此处的履历单,当为有关部门所作以存档,有所失误也是正常的。
由上文简单的考证,我们大致得知了邓晅的生平概况,他三十岁即高中进士,且位列二甲,其著作《道德经辑注》的写作年份,根据该书两篇作于嘉庆八年(1803)的序言来看,至迟在该年就已完成。与他同年的状元戴衢亨为其所作的序言写于“嘉庆癸亥(1803)孟冬”,此序言应当是在邓晅离京转任镇江知府前后不久所作,该书的刊刻也即在此前后,是年邓晅五十五岁。我们且看他是如何注解《老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