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于物,仁逮昆虫”:道教的齐同慈爱思想

三、“慈心于物,仁逮昆虫”:道教的齐同慈爱思想

“慈爱”是道教反复宣扬的重要理念。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其第一宝就是“慈”[31]。老子认为,理想的圣人应该做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32]

《度人经》提出“齐同慈爱”的主张[33],就是说,对所有的人和物,不分亲疏贵贱,都要以慈爱之心去对待。

《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要求道教信徒心存仁爱,“德惠之普,人虫草木,一视同仁”[34]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希望人们“慈爱一切,不异己身。身不损物,物不损身。一切含气,草木壤灰,皆如己身,念之如子,不生轻慢意,不起伤彼心。心恒念之与己同存,有识愿其进道,无识愿其识生”。认为这种对众生的慈悲行为上应天德,乃万善之先,“久行朗达,与日月并明也”[35]

全真道龙门派百字派诗,以“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结尾,更典型地反映了道教人士对宇宙万物的慈爱之心。

道教希望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一切生命,都能顺利生长,自由生活,不遭侵扰,不受损害。《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所载道教发愿文,其中第十二愿就是“愿蝖飞蠢动,已生未生,咸蒙安全,普得生成,皆见元气,受阳之形,草木果林,经冬不零,一切济度,靡不鲜荣,与道合真”[36]。马钰有诗云:“长使数竿常绿绿,不教一叶不青青。”[37]典型地反映了全真宗师们心怀万物、利济一切的慈悲精神。道士们每天念诵的《早晚功课经》中,有十二愿,其中的一些心愿就是:一切飞禽走兽,一切蝼蚁蛇虫,四生六道,一切含灵,闻经听法,早得超升。

贯彻“慈心于物”的精神,首要的就是不杀生。《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说:“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充啖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怖,故当不忍啖,心证慈悲行。”[38]《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也说:“贤者戒其杀,亦莫怀杀想;众生虽微微,亦悉乐生长。如何害彼命,而用以自养?”[39]针对人们杀戮动物的行为,五代道士谭峭在《化书》中愤怒地抨击说:“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夺其亲爱,非义也;以斯为享,非礼也;教民残暴,非智也;使万物怀疑,非信也。夫膻臭之欲不止,杀害之机不已,羽毛虽无言,必状我为贪狼之与封豕;鳞介虽无知,必名我为长鲸之与巨虺也。胡为自安焉?得不耻吁?直疑自古无君子。”[40]

为了劝导人们慈心于物,关爱环境,道教大力宣传因果报应说。道教认为,人们善待万物,即有善报;伤害万物,即有恶报。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慈心于物,仁逮昆虫,手不伤生,“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41]。《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说:“仁者好生恶杀,救败护成,禁忌杀伤,隔绝嫉妒,能和合阴阳,放生度死,慈悲慊疑,念念弗忘,积仁成寿,遂登神仙。”[42]《六度生戒》中不厌其烦地宣扬施惠于动物的好处。第三条说:“含血之类,有急投人,能为开度,济其死厄,见(同‘现’)世康强,不遭横恶。”第四条说:“施惠鸟兽有生之类,割口(省下自己的口粮)饲之,无所爱惜,世世饱满,常在福地。”第五条说:“度诸蠢动一切众生,咸使成就,无有夭伤,见世兴盛,不履众横。”第六条说:“常行慈心,愍济一切,救生度死,其功甚重,令人见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贫得富,举向从心。”[43]相反,如果“弹射飞鸟,刳胎破卵,春夏燎猎”[44],种种伤害众生的行为,“凡有一事,则是一罪,随事轻重,司命夺其算纪(预定的自然寿命),算尽则死”[45]。道教认为:“野外一切飞禽走兽、鱼鳖虾蟹,不与人争饮,不与人争食,亦不与人争居。随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时之气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如无故张弓射之,捕网取之,是于无罪处寻罪,无孽处造孽,将来定有奇祸也。戒之,戒之。”[46]按照道教的观点,杀生之人,不仅折阳寿,死后还要在地狱受报。《无上内秘真藏经》说:“好杀物命者,死入无间狱。杀生淫祀者,死入沸山狱。烧野田山林游猎者,死入分形狱。”[47]故丘处机作有《警杀生》诗说:“杀害生灵图作戏,全不念地狱,重重暗记。”[48]可见,道教力图以神学的力量,引导人们走到关怀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实践上来。

为了体现“慈心于物”的慈爱精神,道教大力劝人放生。道教经文中感慨世人“陆张水捕,合毕罗以掩群;射宿惊栖,设网罟而并命”,“悯彼微物,罹此何辜”?希望人们舍财赎救,“纵之林野,俾自在以逍遥;放之源泉,获安闲而游泳”[49]。道教认为,放生之功德甚大。王重阳在《王公求放生》一诗中,称赞王公放生之举说:“知公能作自身观,物命于人没两般。只是形骸分别异,便令飞走复全完。仁同山岳横恩岭,德洽江河注福湍。阴理无差皆尽报,捧其仙寿在仙坛。”[50]王重阳认为动物的生命跟人的生命同等重要,故把王公给动物放生的行为提到“仁同山岳”、“德洽江河”的高度,并根据因果报应之理,断言王公将凭此而登仙坛。

道教对于放生一事有细致的考虑,以保证放生不会仅仅流于表现慈爱之心的形式,而是确实使生灵获得自由之身。《觉世真经注》记载放生之法说:“但欲放不可稍迟,恐物不奈其困也。欲放不可假人,恐物又受其害也。且放之不可有定期,恐贪利者因此而预捕也。放之不可有定地,恐贪味者探此而往取也。唯于目睹之倾,随意而买放焉,旷野之间,随处而纵放焉,则放生而物得生矣。”[51]

道教心怀万物的慈爱精神,还反映在各种劝善书中。宋元以降,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为深远。历代文人学士为道教劝善书作注释和刊印流传者,数不胜数。《太上感应篇》很短,然而涉及环保的有很多条。《太上感应篇》告诫人们说:“昆虫草木,犹不可伤。”书中列举的罪过,包括“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用药杀树”,“春月燎猎”,“无故打杀龟蛇”等。书中开始就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犯下这些罪过,一定逃不过神灵的惩罚。《文昌帝君阴骘文》劝诫人们“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希望人们“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为了增强说服力,甚至列举了“救蚁中状元之选”的故事。

道教心怀万物的慈爱精神,对于人们树立自觉的环保意识,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从悲悯恻隐的情感出发,显然比用科学讲道理更亲切,也许会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