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学生“疑”
2025年08月11日
一、放手让学生“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思考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前提。
1.巧设矛盾,培养学生质疑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创新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蝙蝠》一文时,我故意说:“蝙蝠夜里行,靠的是眼睛。”学生在默读课文后,发现老师的说法与课文中的截然不同,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探讨,最后统一认知。通过矛盾的产生与解决,使同学们对“超声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的机智,把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主动权从课内推向了课外,培养了创新精神。
2.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
一位再高明的老师,即使他的课讲得再透彻清晰,如果没有学生大脑的接收、加工、组合,也是枉然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情境,激发学生发表独特的创见。教《麻雀》一文时,学生被老麻雀的母爱精神所感动,作者在结尾处写道:“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讲完课文后老师鼓励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猎人唤回猎狗走开了,而那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开,它还会被野兽吃掉或饿死。”老师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并因势利异,请同学们给课文换结尾。有的同学说:“猎人应爬上树,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还有的说:“小麻雀是被大风吹下来的,鸟窝在树上不安全,猎人应迅速爬上树,将鸟窝搬到一个避风的地方,再离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便迸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