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找准学科育人切入点
起步阶段的语文教育,力求做到保护儿童天性,尊重儿童,准确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1.课后习题引导孩子感受心情变化
教师备课时要备教材,通读文本,了解内容,同时还要熟读课后习题,明确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指出完整的学习阶段应有作业阶段和反馈阶段,且《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课后习题应当成为教学课文和检测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课后习题在语文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统编小语教材的课后习题很好体现了文本与情感的关联,教师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一资源。
例: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这是一首优美的童诗,表达了小孩子远足前的期盼心情绵远悠长。这首诗饱含童真,凝练、传神,短短3节诗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泼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3节诗中都用了感叹词“唉”,3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期待、盼望……尽在“唉”声中。
课后习题“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编者是有智慧而有灵性的,一道题一个词(心情)指向了教学中的情志培养,提醒教师在备课时扣住“心情”,抓住孩子的心理生长点,我们可以在课前谈话:有个小朋友因为明天要远足,晚上睡不着了,猜猜她的心情怎样?这样的谈话联系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唤起了阅读期待;课中让孩子体会“心情”,展开想象“翻过来,翻过去”会想到什么呢?课尾进行小结:明天要远足,多么令人期待呀,那就快快入睡,快快天亮吧!
2.课文插图引领孩子体会内心世界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具有浓浓的中国风,紧扣课文内容,色彩鲜艳、生动有趣,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插图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插图的功能一般可分为装饰功能、解释功能和促进功能。因此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还应研究图文关系,准确地把握插图设置的目的和作用。皮亚杰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主要根据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支持。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插图资源,充分挖掘人格培养契合点和落脚点,促进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如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这种矛盾心情,编者特意配了两幅对比鲜明的插图来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能自己穿衣服的“我”高大壮实,红润的脸色,可爱调皮的眼神,高兴而自豪地笑着;再看旁边的“我”,个子小小的,努力踮起脚尖用尽全身的力气仍然够不着按钮,好无助啊!通过观察图画,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很大的我”可以为自己做很多事情,还可以帮助别人,“很小的我”则还需要帮助,有能力可以助人,能力不足可以求助,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态。
3.识字写字促使孩子懂得与人相处之道
语言是人类用各种有组织的方式将词汇组合起来便于沟通的符号系统,也是人类进行思维、抒发情感、传递知识的工具,其中文字是语言交际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汉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历经时代的演变,在时间的流淌中默默地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低段的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智慧的教师能在教学实践中传授知识与人格培育紧密结合,赋予生字教学新的生机。
追溯字源,情理相通。有些汉字适合渗透字理,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字的演变过程,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汉字。如二年级上册《一封信》“信”字的识字教学:
师:(课件出示“信”字)谁能来读一读?
指生。读得清晰响亮。
师:请同学们观察“信”字,想想可以怎么记住它。
生:单人旁加言就是“信”。
师: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写“信”字(字源图片)——一人一口,表示开口许诺,用千言万语保证,说到做到,诚实守信。
规范写字,明礼守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从仓颉造字开始,汉字的书写在时代更迭中形成端庄大气的风格。写字如做人,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一言一行规规矩矩。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如”和“识”的书写(图片)分别包含了避让和穿插的笔法,“如”字(课件书写)女字旁的撇点收在竖中线,撇压在竖中线起笔,这是为右边的“口”字让出位置;“识”字左边的横折提的提向右上出尖,右边“只”的撇穿插到言字旁的提下面。由此,教师们引领孩子们明白汉字的每一个部件如同生活中的人一样,讲究谦让和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礼让,和谐共处。
4.理解情节帮助孩子走进情感空间
情节是文本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情节表现了故事的发展。部编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情节生动、富有变化,是情绪培养的好资源。
如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讲的是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给彼此带去问候和祝福,它们因为一点儿小事吵了一架之后,又用纸船和风筝修补“裂缝”互相谅解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发展,松鼠和小熊的友谊从友好到吵架再到和好,他们的心情也从“乐坏了”的惊喜到“很难过”的失落再到“高兴地哭了”的兴奋、激动。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文中松鼠和小熊的表现和情绪始终一一对应,教师在引导孩子们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体会情感的变化,感受情感的丰富变化,从而了解到情感可以进行调整,友谊可以用办法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