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 生命》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它通过三个小故事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对生命的认识,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并且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由于本文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备课时采用以下思路:首先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自主学习生字,掌握生字;其次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质疑,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不太懂的词语;最后熟读,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三件事例(①飞蛾求生;②香瓜子冒苗;③静听心跳)。
第一课时具体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导学
在教学前,我借助思维导图形式的预习卡,让孩子初步了解课文,认读生字,画出与课文生字相关的词语,通过工具书理解不懂的字词。由于课前孩子预习充分,课堂上孩子朗读课文比较流畅,字音准确。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2.注重发展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了解课文,离不开字词句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孩子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维导图预习卡,引发孩子自主检查自己学习字词的情况(是否找对词语,写对词语读音,掌握生字正确的书写笔画,正确理解词义等)。在交流中,孩子可以借鉴其他人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调整个人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 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语文教学“读—疑—思—悟—写”的功能。
课堂上,不仅依据孩子的质疑,结合句子理解“震撼、糟蹋、挣扎”几个词语的意思,为下一节课理解课文做铺垫;而且,还依据孩子反馈的生字情况指导孩子书写“欲”“撼”“塌”几个生字,帮助孩子突破书写的难点。
教学是一门艺术。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没有照顾大部分学生展示预习的情况,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书写生字没有及时反馈学生情况。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