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学生“读”

二、放手让学生“读”

“读书百篇,其义自见。”《大纲》提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读”在语文课堂中的独特作用,坚决摒弃串讲、串问,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要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用“读”代讲,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1.感知课文初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初读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多读几遍,圈画出生字词,自己拼读生字的音,把音读准。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指名认读生字词。然后抓住课文主要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在不理解处做记号,把句子读通顺,指名学生逐段读文,做到不加字、不掉字、不破词破句,读得正确、流利。而后组织评读,说说读得对不对,好不好。最后老师可以范读,学生思考问题。这样便做到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细读。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同样也应多让学生抓住佳词好句,在读中领悟其意,动其情感。如教学《丰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升华,军需处长舍身为革命的高大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比如《桂林山水》写漓江的特点——静、清、绿,“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整齐匀称而有音乐韵律的排比把江水描写得如诗如画。让学生反复练读,读出句子的节奏、音韵感,从而理解漓江的美。

3.多种方法熟读、美读。在教学中,老师应尽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熟读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而是要变着法儿让学生读。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以读导读”,以教师的范读、读得好的个别学生读,来引导学生读;“以境诱读”,以语言描述、画画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音乐渲染把学生引人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读;“以问促读”,以画龙点睛式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现象,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以评促读”,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读、学生对老师的评读,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读促进读的深入。再次读时,让学生齐读、指名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引读、默读等。